歌唱发声概念如何影响声乐教学进程论文

老张啊老张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老张啊老张”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歌唱发声概念如何影响声乐教学进程论文(共14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歌唱发声概念如何影响声乐教学进程论文

歌唱发声概念如何影响声乐教学进程论文

摘要:用“胸有成竹”这一成语,比喻声乐教学对歌唱发声概念的建立,最贴切不过。歌手在歌唱发声前,总想以自己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表现,这先入之见,就是所谓的发声概念。在实际操作中,歌唱发声的胸中之“竹”,比起画家眼中之竹,认知与审美难度要大得多得多,其中原因,下文将详细阐述。

关键词:歌唱发声概念;变迁;声乐教学

纵观我国的声乐教学,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其中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那么,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举世瞩目,我国的声乐教学进程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歌唱发声概念的“变迁”,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发声概念的建立,是获得美好歌声的顶层设计。歌唱发声概念,包括了感性(声音形象的审美)与理性(歌唱发声机能原理的认知)两个方面。在我国的声乐教学进程中,每一个阶段歌唱发声概念的确立,都有其审美特征和技术变化的内在逻辑。本来,歌唱发声概念的“变迁”是渐变而非突变,但为方便表述,笔者把我国(大陆)的声乐教学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是我国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官方创办了部分音乐专科学校,在学校进行声乐教学的多为外籍教师。其中,对我国日后的声乐教学影响最大的是俄籍声乐专家苏世林教授。斯义桂、沈湘、高芝兰、温可铮等声乐界大师级的人物均出自他门下。许多现在仍沿用的声乐教学术语,如面罩、共鸣、关闭等,大多从他传入我国声乐界。由于任教的多为外籍教师,这个时期学生们所演唱的作品多为欧洲的艺术歌曲或歌剧咏叹调。当时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由于办学初期,学术沉淀较薄弱,与当时的国际高水准相比差距较大。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歌唱发声概念比较粗浅有关。在感性认识上,学生只能依赖教师示范,还有听唱片。教师未必都与学生同一声部,难以模仿。就算同一声部,其示范与职业歌唱家音乐会上的演唱还是有距离的。

听唱片亦如此,总有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因而,不是身处声乐氛围浓厚的土壤,对当时的学生是一种缺憾。再者,当时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仅靠教师通过一些术语对发声原理进行诠释,对歌唱发声整个系统的技术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为我国声乐界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土洋之争”是之一阶段声乐教学特有的现象。因为学术上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使得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各个流派之间,在歌唱发声概念的审美方面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经过碰撞与反思,两种“唱法”均有受益,民唱法,特别是女高音,吸取了洋唱法的“混声”技巧,开始大幅度地扩展音域。洋唱法,开始注重吐字咬字,让外来的发声法结合国语放出异彩!另外,当时师从国外名师的我国声乐界的权威人物,其师承的学派有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也有意大利学派。最终,大家认同了意大利学派的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方面的成就最高,也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这就是为什么中央电视台在举办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时,把洋唱法直接归入“美声唱法”的原因。然而,由于当时对外交流很少和种种原因,美声唱法歌唱发声的核心技术与声乐科学界对发声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未能在全国广为传播。音乐学院教授学生的发声技术,大多沿用十九世纪充满各种主观感觉的概念。

第三阶段为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这是中国声乐界开始走向辉煌的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剧增,这一时期,发声概念的审美水平与发声机能原理的'科学探究在全国范围的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两个大事件,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基诺.贝基大师到我国讲学,对推动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师的贡献,主要是在发声概念的“正确”感性认识上,起着极为珍贵的引领作用!从那时起,声乐界歌唱发声方面的教学从注重“共鸣”转向“发声通道”的调整,注重大小管,注重“高鼻音”,这为解决高音区(特别是男高音)的困难指出正确方向。另一个大事件,就是央视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发声概念的审美认知。

在对歌唱发声概念的理性认知上,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咽音练声法的倡导者林俊卿先生的一系列声乐论著,尚家骧先生所著的《欧洲声乐发展史》、李维渤先生翻译的《歌唱——机理与技巧》等等,影响巨大。年轻歌唱家如胡晓平、张建一、傅海静、迪里拜尔等,开始相继在国际声乐大赛获得金奖,这些变化,与歌唱发声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第四阶段为本世纪初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声乐教学逐渐与国际接轨,声乐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到空前的提升。笔者认为,获得如此令人欢欣的局面,乃是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直至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歌唱发声概念的得到社会普遍认知所带来的结果。这个时期,由于审美的变化,美声唱法有传统的风格,也出现了融入现代或流行元素成为新的美声唱法。另外,音乐剧的传入我国,各种“唱法”互相融合成为“民通”“民美”唱法,等等,标志着歌唱发声概念也发生“变迁”,走向多元化。声乐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高雅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院系,则是培养歌唱生力军的主要阵地。在培养歌唱人才的进程中,笔者深感建立正确发声概念的重要性,理性的认识及思考则为重中之重。目前,许多地方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其声乐教学水平与高端音乐院校相比差距较大,其中主要是歌唱发声概念的差距。从这一方面入手,既是抓住了声乐教学的核心。

篇2:歌唱心理声乐教学论文

歌唱心理声乐教学论文

一、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并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可以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的重要,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耐心、友好地与学生交流,并细心观察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合理的运用学生的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技能的学习。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应用表现主要有:

(一)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

兴趣的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不断的追求,只有对声乐感兴趣,才会不断的追求。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兴趣的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对声乐的情感,增加学生对声乐的喜爱,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

(二)对学生的心理和感觉进行引导

声乐教学与其他类型的学科教学不同,声乐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在教学中,通过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将声乐教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声乐教学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为了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需要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声乐感觉等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和感觉。声乐教学非常注重素养,为了有效的利用歌唱心理,需要通过引导,提高学生的声乐修养。

(三)在演唱前、考试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作者,也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在生活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在一些演出前或者考试前学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会出现精神高度紧张、情绪不安等影响其正常发挥的现状,降低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此在在考试前、演唱前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容面对考试。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除此以上内容外,在学生舞台实践训练、学生声乐歌唱欲望的培养等方面也有应用。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歌唱心理,帮助学生将心理问题解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内涵等,可以在舞台上尽情、正常地演唱,将自己领会到的声乐情感顺利地呈现出来。

二、结语

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歌唱心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声乐学习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声乐的认识,同时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歌唱心理,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声乐教学的效率,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积极性。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诠释每一首音乐作品,达到声乐教学的目的和声乐教学效果。

篇3:声乐教学歌唱思维研究论文

声乐教学歌唱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声乐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各大高校的教学重视。在声乐教学内容中,学生的歌唱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对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进化史有初步的了解,掌握自身的歌唱思维运用实际,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让学生掌握重点音乐的理论基础,学会怎样和声、怎样唱歌、怎样把握好每一场表演的节奏。本人根据多年的声乐表演经验,对高校模式下声乐课堂的教学形式,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歌唱思维意识的策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究。

【关键词】高校;声乐;歌唱思维;教学声乐

和一般的歌唱的形体训练时,需要教师做好引导作用,让学生更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把握歌唱的节奏,用心感受每一首曲调的温度和艺术气息,找到自我的表演感觉,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让学生主动爱上音乐,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基础的声乐技巧,不断提高歌唱能力。

一、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

在练习声乐时,教师要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就要训练学生的唱歌基础能力。首先,歌唱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极为重要,唱歌的“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这个过程做好了,才能找到唱歌的感觉,全身心在放松,呼吸做好了,每句歌词都能理得很清楚,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应用软件都能帮助学生练习“换气”,比如“唱吧”、“全民k歌”等,这些都是极好的练习换气的歌唱软件,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产品上下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放松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音色的感知和增加学生的歌唱兴趣。吸气主要用到的是“闻花式吸气”,对于学生刚接触到声乐,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而且很多同学的音乐基础不同,肺活量也不一样,在训练音准时,容易吸气浅,肩部与胸部同时上提,降低了音色的效果,为了防止这个现象出现,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训练质量,让学生在日常说话和唱歌时就要注意换气的节奏感,形成一种唱歌意识和习惯,才能在真正表演时找到自我感觉,充分发挥实质的歌唱技巧。日常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坚持的是让学生回家体验平躺在床上或者地上都能做这个练习,方便学生进行训练和提高,随时随地都能训练“换气”这个唱歌基础的过程,为更难的声乐学习做准备。

二、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

“气流的交互”也是声乐练习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在唱歌时尽量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做好呼吸的节奏,调整好合适的气流交互过程,将气吸到肺的底部,保证每次发声都能顺畅,以至于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全身肌肉能都协调配合声部发声,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为换气做全面的基础保证,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在日常训练中就要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适应正规的歌唱舞台表演形式。声乐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端正身姿,找到自信,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在唱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背部要挺立,呈现亭亭玉立的状态,不曲弓驼背,而且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主要靠腹部的力量和声带发声。只有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歌唱能力的训练力度和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适应声乐的演唱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合适的演唱规律,把握自己的声带特征,提高自己和展现自己的实际能力。

三、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

教师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验经典乐曲的魅力和艺术形式,才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比如五月天的《倔强》、陈奕迅的《k歌之王》等都是极具旋律的经典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比拼,从这些歌曲中找到换气规律,发现歌曲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方向和节奏,从歌曲中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在唱歌时,学生能明显地感觉好像腰部长粗了,这就表示腹部是配合声带进行“发声”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才能感受到这个力量。教师要训练学生,在日生活中体验这种感觉,当平躺着的感觉找对了,就能形成惯性思维意识,在站起来做这个吸气的动作时,也就更有把握了。而且呼气的频率也能靠日常的训练来提高节奏感。唱歌者在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去KTV这种练习唱歌的地方,既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唱歌思维意识,让学生在练习时更专注,更有信念感。

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找到舞台的感觉,合理地规划高校音乐的教学策略,对音乐课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满足学生的音乐求知欲,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并不断地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逐步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触发听觉感受,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运用[J].山东工会论坛,,(3):12-15.

[2]徐龙.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6):26-28.

篇4:影响歌唱发声的因素及其心理素质培养初探论文

影响歌唱发声的因素及其心理素质培养初探论文

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由心理素质引起的问题最为广泛,而且是多种多样,不管哪种都不容被忽视。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关键,在声乐演唱中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声乐事业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心理状态是由众多的心理因素和自身的素质组成的,其中包括人的感觉,情绪,生理,心理等等,这些心理素质正是我们所说得“内因”。因此我们要深入地去研究在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素质,从理论上探讨歌唱者在声乐演唱实践中心理素质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对其进行心理训练,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打下理论以及实践基础。其次,也有助于深刻认识声乐演唱的内在心理规律,从而做到庖丁解牛、对症下药,解决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使声乐学习水平和歌唱者演唱水平不断提局。

(一)性格因素

在声乐学习与演唱的过程中,性格与歌唱者的心理活动也是密切关联的。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具有先天稳定性和后天可塑性。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是独特的人,所以人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人的性格不是天生遗传的,而是由不同的环境、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及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所以由于性格差异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活动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需要在各种不同的性格中发现并找出什么样的性格更利于声乐的学习,什么样的性格不利于声乐的学习,这样会更好地促进声乐的教与学。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具有优良成熟性格的人,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并与环境建立起和谐关系的人。事物是可以从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思考的,不论何种性格都有相对的利弊,就看声乐教育者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去引导学习者。帮助学习者改善不良的性格特征,保留好的性格特征,坚定学习者学习声乐的意志。有的学习者是顺从型,老师怎么说她就怎么做,这样的学习者就会缺乏创造性思维,我们就要引导其多思考。当然,有的学习者非常有自己的主见,我们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总之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因性格施教。不仅要规范学习者的声乐技巧,还要重视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对学习者来说,应把这一任务重点交由学习者本身,让与生俱来的性格得到理性的控制和调节。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可以保证歌唱者在声乐学习与演唱过程中具有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持久的兴趣,所以性格是歌唱者声乐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紧张、不自信因素

在声乐学习和演唱过程中,由于歌唱者会口干舌燥,心理的紧张和不自信,跑调等现象,屡见不鲜,因为这类现象也让很多人不但没有发挥真正的实力而且还失常发挥。当然紧张和不自信也是声乐演唱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由于歌唱者的心理素质较差、歌唱与发声的基本功不扎实引起的,但是有一部分学习者台下准备很充分,声乐基本功也很好,一到上台就紧张,这就证明学习者的心理素质较差,因此在日常的声乐课中,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心理状态,愉悦地歌唱。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选择了声乐这项事业,就要做到上台给观众表演以及教书育人的心理准备,对于上台紧张的人来说应多给予表演锻炼的机会,进行反复的舞台实践,了解舞台、适应舞台,充满自信,充满表现欲望。我们尤其要注意自己的首次登台,要准备得十分有把握,哪怕演唱的曲目再小,我们也要表演得完整,把学到的东西发挥出来。歌唱与发声的基本功不扎实在舞台演出也会引起紧张。有的学习者自认为自身嗓音条件良好,只要唱出来,高音上得去就行。结果在舞台上就容易失误,失误次数多了,人一上台就会容易紧张和不自信。这些是声乐演唱的大敌,作为歌唱者,必须逐步克服这些心理因素。

二、如何培养健康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一)苦练声乐基本功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全身心投入也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地练习,也只有这样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获得歌唱的灵感和进步。只有平常投入和忘我地练习,在舞台上才充满自信而有感情地演唱。我们要知道舞台上的辉煌一刻是建立在台下的刻苦努力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需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刻苦地训练才能获得扎实的声乐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和技能,对每个歌唱者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让歌唱者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同时也是准确完整表达音乐作品的前提。歌唱者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技能,这是声乐事业的基础也是歌唱者的必修课。苦练声乐基本功和技能,能促使歌唱者建立健康的歌唱心理,克服紧张心理,建立适当的`自信,也是歌唱者声乐事业坚实的根基。

(二)加强艺术实践

歌唱的自信是建立在我们平常的多练习多聆听观看与多思考的基础上的,没有一个正确声音概念,就算多加练习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多听多看能提高对声音辨别能力,多想也有利于自己声音跟别人的区别,所以找到原因和差距以后多练,这样进步就非常快了。拓宽自己的声乐视野,对声乐的发展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四者缺一不可。无论是声乐比赛中还是在平常的声乐学习中,都存在着竞争。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从而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在比赛中才会心里有底,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盲目自信的学习者,对自己的水平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声乐没有一定的认知,自信是好事但不能盲目自信,自信是要让人舒服的自信。在声乐学习中学习者应给自己正确定位,找出问题,分析并解决它。在具备了声乐演唱水平后,就需要较多的舞台实践和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慢慢驾驭舞台,才能建立自信。优秀的歌唱家都是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舞台实践中歌唱者也应该遵守循序渐进。一开始可先选择一些非常熟悉的人作为自己的观众,例如先面对家人或是亲朋好友,他们是熟悉的人,在心理上相对会比较放松、不紧张,在感情上他们会鼓励你,容易让人建立自信心。歌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心。总而言之在实践过程中应坚持四多,多听多看多想多练,知己知彼,不过于盲目地自信或者自卑,应该平常心对待,也应多加强艺术实践增强自信。

(三)艺术修养和审美

歌唱者艺术修养的提高是伴随着歌唱者演唱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演唱水平和审美能力是一个长期形成、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提高歌唱者的艺术修养水平,我们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观,扩大鉴赏视野,歌唱者对声乐审美能力的高低是以大量声乐知识为基础的。此外还应该注意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艺术修养水平的高低会反映在歌唱者演唱的作品中,歌唱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美的感受。审美对歌唱与发声都有着调控作用,歌唱者的演唱实际上是把自己对于作品的的审美感受以及情感表达用自己的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演唱水平的高低。一部分歌唱者没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导致对声音没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制约了歌唱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应该重视,努力挺高自己的艺术审美和修养。

参考文献:

沈湘.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月

沈湘.声乐学习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8月

俞子正.声乐学习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月

徐小懿.声乐演唱与学习.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7月

篇5:声乐训练融入小学歌唱教学方式论文

在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掌握唱歌技巧,唱歌全凭自身好恶,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往往会对动画片中的歌曲较为感兴趣,盲目地模仿歌唱,缺乏技巧性。此外,也由于处在小学阶段,对于教材中的教学谱例,不能完全掌握运用。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唱歌技巧的提升。对于教师来说,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学生处在低龄阶段,许多专业知识还无法太系统地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采用教师弹琴,学生跟唱的办法,也就是“识谱听唱法”,但是这种做法在歌唱中也没有音准的概念,实质效果不大。

将声乐训练融入歌唱教学的意义

正是因为当下的歌唱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专业的教学,我国的许多小学生的音乐技巧都没真正掌握,甚至对唱歌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而部分也因为考虑一些因素只进行简单表面的教学。实际上,许多真正在音乐上比较突出的人,往往是从小时候就开始接受专业的训练。因此,改善小学歌唱教学方式方法,将声乐教学引入小学歌唱教学中,是可行的、有意义的。

篇6:声乐教学的歌唱心理培养分析论文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事物的兴趣这些外在情感和情绪表现形式,折射出的是人们内在的心理反应。同样,在声乐教学中,歌唱的过程是集声乐技巧、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素养、情感、人生经历等为一体的创造性行为。在歌唱能力的发展中,声音技巧和技能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同样重要。用心灵歌唱,指的就是将“唱”与“歌”有机结合,才能促使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歌唱心理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声乐艺术作为人的一种专属艺术,在歌唱过程中,不仅体现了人的声音,还贯穿着思想与情感,长短音、高低音及强弱的变化,歌唱与歌唱者的思想感情有着紧密的关系,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歌唱心理中“感觉”与“注意力”决定并影响歌唱者的水平。在歌唱中不管是发声的技能,还是发声的技巧,都与歌唱者的感觉紧密相连。换言之,感觉是歌唱者对声乐最直接的认知。在歌唱过程中,歌唱者发声的感觉主要包括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歌唱时的`音色、音量及节奏,歌唱时的呼吸与共鸣等,这些日常中的训练,只属于歌唱者生理上的表现,但歌唱感觉则是歌唱者舞台中的心理状态,决定着其歌唱的发挥水平,受某种或者多种刺激影响,属于生理与心理上的应急变化。此外,在歌唱过程中,歌唱者的注意力也是歌曲演绎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歌者在歌唱过程中,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够确保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用心歌唱,用感情带动声音,如此才能将歌曲的思想与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其次,歌唱心理中的想象、情绪及情感等,都对声乐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歌唱者丰富的联想能力,使歌曲的情感更加丰满,从而能在歌唱过程中,感动自己、感动听众。再次,歌唱心理中兴趣也具有重要意义,是获取知识、提高音乐修养和开拓眼界的动力。在声乐艺术中,歌唱者只有喜欢,才会去听和看,从而激发兴趣,进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信息以及未来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那些初学声乐的、对音乐惧怕或者不热爱的学生,尤其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助于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发现歌唱存在的乐趣。对此,针对歌唱者兴趣的培养,声乐教学内容应当积极向上,有较高的训练价值,难易要适中,要容易被学生掌握。老师教学中要充满情感地示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启发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障碍,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在歌唱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歌唱者融入音乐作品中,歌唱心理素质是演唱技能技巧和音乐表现的重要支撑,以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和声情并茂的演绎去感动聆听的观众,才能带给观众听觉及视觉上的享受。

二、歌唱心理失控的原因

(一)自信心的匮乏

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束手束脚。这种现象表现在声乐学习中,学生缺乏自信心,很多学生在演唱中发声正确、音高准确,但因为怀疑自己,对自己不肯定,无法放开身心歌唱,这样就导致声乐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也要求老师在声乐教学中加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将旋律与声音更自信地表演给观众。

(二)单纯的技术观点

在声乐学习中,部分学生认为歌唱技术就是声乐学习的全部,从而导致声乐学习只是追求歌唱的技能、技巧。但是,在歌唱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表现歌唱技法,歌唱心理却极度紧张,声音就无法自然优美地表现出来,这种恶性循环,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不仅影响学习,也影响实际演出的效果。

(三)严重的个人得失感

在声乐学习中,很多学生除了单纯的热爱之外,更多的是想要通过音乐获奖或者一鸣惊人。这种心态使他们在舞台或者歌唱中容易紧张,思想负担重,压力大,从而导致歌唱表演的失败。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未来音乐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学生放弃音乐转行。因此,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克服,保证声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加强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培养

(一)开展舞台教学

针对幼专学生,应努力开展舞台教学,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舞台,从而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声乐教学中,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音乐理论知识,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舞台实践展现课堂中掌握的声乐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表演中,消除怯场心理。对此,学校还应当积极举办音乐会、声乐比赛、演出活动、联欢会等,让学生熟悉不同的演出场所,熟悉不同的观众,并适应不同的演出环境与演出氛围。此外,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发现学生发声的误区,及时纠正。在舞台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表演不断增加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也会逐渐培养出较强的歌唱心理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歌唱本领不够,是学生怯场、不自信、心理压力大、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过硬的歌唱本领,提高歌唱实力,才能在临场表演中灵活自如,建立充分的舞台自信心。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的演出训练。在歌唱演出前,歌唱者要对歌曲仔细品味,在乐句、歌词上下功夫,深刻地理解作品,领会作曲家的艺术意图,充分把握歌曲的情感与风格,在表演中能够与音乐作品相融合,用心表演,打动听众的心。可见,在声乐表演前,学生做足功课,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掌握演唱曲目,是克服紧张、增强自信心的关键。

(三)在声乐学习中端正表演心态

在声乐学习中,幼师生要树立和培养良好的表演心态,全身心地投入,用歌唱表达作品,而不是因为名利、奖项这些虚荣心而去表演,要将每一次登台表演都当作是舞台声乐表演实践。在歌唱过程中,要努力投入到所演绎的音乐作品中,而不能是单纯地卖弄和表演歌唱技巧。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应对音乐有着丰富的感情,才能用情用心去感染观众,打动观众。

(四)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临场失误

在声乐表演中,临场失误属于一种常见的现象,再优秀的歌唱家在演出过程中也难免留下遗憾。演唱者应该知道临场表演中如果遇到失误该如何处理。一般来说,临场失误多表现为忘记歌词、唱错歌词、个别音不准、乐句跑调、与伴奏脱节、破音等,如果声乐演出中出现这种情况,歌唱者要及时调整呼吸、调整情绪,避免因为慌乱出现更多的错误,应及时稳定情绪调整状态,切忌惊慌,努力做到心静如水、气定神闲,从容地将演唱继续下去,以免因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到整个演出的效果。

四、结论

本文简单论述了歌唱心理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歌唱心理失控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总之,声乐学习的过程是培养歌唱者综合素养的过程,声乐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歌唱者心理的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声乐的教学效果,老师和学生只有充分地重视歌唱心理的培养,才能够真正地提升歌唱实力,提高声乐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远.试论声乐教学中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

[2]陈希丽.试论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1).

[3]王月.试谈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J].大众文艺,(20).

篇7:声乐教学中歌唱表现力培养研究论文

声乐教学中歌唱表现力培养研究论文

一、影响学生歌唱表现力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遗传因素也就是先天因素,这种表现力是与生俱来的,无需刻意培养,只要稍加锻炼就可以将这种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激发出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子承父业”的实例,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往往双亲从事某项职业,孩子会有这方面的天赋,表现力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双方从事与表演有关的行业,并有着很好的舞台表现力,孩子有很大的可能会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

(二)后天因素

除了先天影响之外,后天的培养也是影响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后天的因素包括孩子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于先天表现力不足的学生后天培养就成了他们表现力的决定因素。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缺乏表现力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

二、声乐教学中培养歌唱表现力的途径

(一)增强学生对于歌唱表现力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表现力,首先加强他们的思想认识很重要。多数学生缺乏舞台表现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舞台表现力的认识不足,忽略了表现力对于歌唱表演的重要性。学生对于舞台表现力的意识往往决定着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对于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起着思想推动的作用。教师要首先增强学生对于歌唱过程中表现力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专业歌唱艺术家的歌唱表演,并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

(二)在歌唱训练中注重感情培养

音乐是一门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创作者的情感深深的融入在歌曲之中,歌唱表演者只有透彻的理解这种情感,才可能在歌唱中将情感展现出来。因此在歌唱训练中要注重学生感情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情感,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只有对于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学生才会有丰富的情感。但学生往往因为生活阅历的关系对于生活没有深刻的体验,对于一些歌曲中的情感无法体会到,这就要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来获得丰富的情感。增强个人情感的方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读书。增强学生的情感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书中体会人生百态和世间冷暖。

(三)为学生创造适宜表现的艺术氛围

多数学生在舞台上缺乏表现力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无法克服自己的内心障碍,在舞台上无法释放自己。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演和演唱的机会。学生的表现力需要特定的环境来展现,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适于表现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表现力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的方式是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收获甚微,尤其是对于声乐这种表演性科目。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去,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可以将教学放到舞台上进行,舞台是一个很容易激发学生表现力的环境,舞台往往会激发人的表演欲望。

三、结语

舞台表现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等都对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有着很好的帮助效果。

篇8:影响声乐教学中表演心理因素解析论文

影响声乐教学中表演心理因素解析论文

摘要:声乐表演学习是一门复杂、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表演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信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表演时才能心无旁骛、精神饱满地投入表演,演出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演唱者要不断地进行演唱技巧与演唱感觉训练,揣摩歌唱情感尺度、加深对作品情感理解程度、提升情绪爆发能力、稳定自身心理活动。其中,心理因素建设与声乐教学与表演成败有很大关联,本人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这一论点谈谈自己的分析与看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表演;心理因素

声乐艺术表演,讲究得是“技艺结合”,表演时要带动心境与情感结合,做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根据心理学角度来看,声乐表演不仅只表演了歌曲的演唱技巧,也同时表达出了歌唱者内心感情世界,歌者可以适当控制调整自己心理活动来配合声乐表演的演出。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多会出现注重“唱声”的技巧训练,但是对于演唱时心理活动过程建设未能给予充分关注,这对声乐艺术呈现的表演效果有很大影响。

一、影响声乐教学与表演的心理因素

(一)歌唱缺乏欲望和激情

在歌唱艺术表演中,充沛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歌者必须调动起自己身心欲望和激情因子投入歌唱表演,进行情感传达。正所谓“情之所至,音之所生”,演唱者不仅要表达创造者的作曲意图,更要在此基础上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使歌曲更富生命力与感染力。声音和情感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好的声音的创造要以信念与精神创造为基础。歌唱时不能机械重复地进行表演,这就是毫无情感的说服力,要把心理一切积极兴奋因素调动起来,充满激情地投入歌曲规定情境中,用声音振奋观众思想神经,让观众得到美的听觉享受。如果在演唱时,只是遵循或卖弄着歌唱技巧,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地去演唱,那这样的歌唱表演是毫无生命力的肤浅表演,与观众也不会有情感或思想上的共鸣。而当我们投入全身心的情感去进行演唱时,才能诠释出歌曲本身最大的艺术魅力,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互动,更好地享受着当下舞台、享受着创造音乐的乐趣,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在此尽情体现。歌者同时也可以在观众闪烁着泪花的眼睛里、充满喜悦的脸蛋中与全场唏嘘、惊讶、欢呼、掌声中感知观众们的反馈,自己在表演过程中也能随时调整表演状态。

(二)怯场

怯场反应通常会在初学者表演时候会出现,因为学生还未有太多表演经验,如果对自己表演不自信就容易产生思前想后的矛盾情况,自己很想把歌曲演唱好,但是又有自己顾虑所有投入真正的情感在表演中,最后事与愿违。这种情况尤其在表演者初次登台、进行期末考核或者初次参加比赛的时候容易发生,因为第一次面对台下众多眼睛的注视,会不自觉地出现紧张冒汗、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等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到忘词、跑调的程度,极大地影响了表演效果。这些都是属于怯场反应,是由于客观环境改变导致思想压力的增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反常现象。所以,表演者一定要克服这不良的舞台现象。

(三)恰当把握歌唱情感的尺度

虽然,歌唱艺术要投入自己真情实感,但是,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它,不能过犹不及。过度的激情饱满演唱也会促使舞台效果起到反作用,观众承载不了这份情感,因为它与歌曲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程度就不同。如此,只会让观众起厌恶心理,更加领会不到歌曲所表达的内涵了。再者,如果出现了声音跑调或破裂的情况,就会十分尴尬了。

(四)正确认识自己的客观条件,扬长避短

歌者演唱时,声音通过空气媒介的传播进入人体,从颅骨再到内耳促使声音的呈现。而传播途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听者接受到不同声音效果,出现声音概念的偏差。例如,歌者觉得自己演唱得十分投入过瘾,很满意自己的表现,但是听众可能会觉得嗓子太嘶哑太重不符合歌曲内涵。有时歌者可能觉得自己唱得太轻了,对自己声音并不满意,但是观众可能会觉得演唱得细腻而轻柔,很好地表达了歌曲的意境。这种声音外在反差和内在反差的矛盾是会在演唱中出现的。

二、提高声乐教学与表演的心理素质

(一)仔细研究作品

作曲家在进行作曲编排的时候肯定对每个音符、节奏、韵律、字词都是有自己的研究与考虑的,最后把它们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发挥作用的整体。所以,演唱者在进行表演之前要对曲谱里每一段旋律起伏、节奏、和声与伴奏变化进行揣摩领悟,甚至要对一个前奏、尾奏、停顿、面部表情呈现都要做出详细分析。最后通过自己对曲谱的领悟理解升华为自己的音乐语言,用自己的声音、手势、形体、表情将歌曲表演到感人的境界,感染观众,引发观众情感的强烈共鸣。

(二)要有真情实感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演唱就把一首歌曲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地演唱出来就可以了。其实,失去了真情实感,这种演唱是十分肤浅与空洞的,不能感动别人。而歌者想要感动别人,要先感动自己,它来源于歌者内心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对特定情景的感悟。这要求歌唱艺术家要深入社会生活中积累更多生活经验,经历更多生活阅历,见识不同人的内心世界与内心情感,从而在生活中构建真实可感的现实情感,提取有血有肉的人物思想情感,引起与欣赏者的情感共鸣。例如,《鹿港小镇》这首歌曲,歌曲对台湾家乡情景与旧时回忆十分怀念,用鹿港小镇、妈祖庙、旧时爹娘、梦中姑娘来诉说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但是,如果作者心中无对家乡真实怀念之情,歌曲是表达不出乡愁之情的。所以,演唱者必须从自己真情实感出发,塑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情感作品。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会十分注重声乐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对背后音乐文化素养的渗透讲解,声乐课仿佛只是进行单纯地歌唱技巧训练,导致学生在人文素质学科这部分理解不充分,这也会反过来制约着学生进一步对作品的理解想象与再度创造的表达能力培养。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良、探索自己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探索总结不同知识结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学习,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艺术表达创造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声乐表演人才。

(四)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采取不同措施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采取不同教导措施。对于性格过于活泼好动的同学,教师要用较严肃沉稳的语气跟他交流,同时要提醒他不可太过随意;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可以多多鼓励表扬他的做法与进步,用轻松幽默氛围来感染带动他。帮助不同性格、不同心理学生都可以在声乐学习中发现乐趣、享受乐趣,同时培养自己丰富的演唱情感。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不同学生心理学习状态,采取不同引导方式培养他们歌唱学习技巧和对情感的感受能力。对于歌唱技巧较强,但是情感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多布置情感表达场景任务给他,培养其情感爆发力;而对于情感充沛,但是歌唱技巧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多多常规训练其歌唱技巧,达到情感与技巧的表达融合。教师在统一讲授声乐技巧时,要多注重学生内心感受与理解过程,适当的点化学生提出的不理解技巧部分,收集学生们的课后反馈,多与不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总而言之,声乐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顺应了新时代表演课程艺术的需求,虽然现阶段各界对其还没有很深入的研究成果。但是,它的创设对于声乐表演领域的完善发展很有必要,它对于表演者如何更好运用心理因素来完成表演、如何揣摩歌曲心理、促进歌唱技巧发挥、如何保持良好歌唱心理状态、发挥出自己最好表演效果都有着重要辅助作用。因此,声乐表演心理学科的建立,对于实现高素质声乐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声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作性的关系[J].音乐生活,,(06).

[2]于丽文.心理因素对演唱的影响[J].音乐生活,2009,(06).

[3]郭姗姗.论感觉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重要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4]李薇.声乐技巧训练中“气”与“点”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5]张玲.内、外倾性格及其声乐技巧训练[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

篇9: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歌唱艺术的完整性论文

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歌唱艺术的完整性论文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往往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声音、技巧看得很重,在演唱时炫耀自己的高音、完善的技巧,可总是给人一种不完全、不尽兴之感;教师在教学中也总是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气息的支持、音色的明暗等,对作品的风格、作品的内涵等忽略了,培养出的学生在演唱时技巧、声音都很到位,但表现作品很空洞。当然,要想唱好作品,必须具备完善的技巧,但具备了技巧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个人艺术修养的培养,对歌曲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更加全面发展。下面几方面是本人从事教学以来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

人们由于各自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生活经历、艺术实践以及个人的气质、性格、爱好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同一首歌曲的表现手法上就不相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那么,我们在演唱同一首歌曲时,就应对它的歌词、曲调、伴奏、和声以及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等都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歌曲的内涵,才能用真心去抒发,才能唱出感动人心的歌声。如歌曲《黄河颂》,它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首歌曲通过对象征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黄河的宏伟气势的描写,诉说了英雄儿女学习黄河勇往直前的伟大决心。它是一首中华民族的伟大颂歌,激励着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的顽强斗志。这首歌曲的词、曲作家以高度艺术概括手法,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形象,因此,我们应启发学生在演绎这首作品时就应有一种豪迈的气势,在演唱过程中,要唱出黄河的雄伟壮观,使学生进入歌唱的意境当中,给学生描述这种黄河的壮美、宏伟之情。当这种景象画面进入学生的头脑之后,自然而然地在歌唱之前就会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恰如其分地描绘出“站在高山之巅”异峰突起、雄伟挺拔的气势,才能表现出居高临下、放眼远眺的意境,才能唱出令人荡气回肠、恢弘浩大的气势,才能演绎出中华民族这种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的巨人形象。

二、充分强调歌唱的艺术表现

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对歌词能很好地分析,对其内涵也能够深刻地理解,表现时也很有激情,但听起作品来却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这大多是由于未掌握音乐的表达规律的缘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启发,给学生讲解,来培养增强学生的乐感。

1.把握好节奏的律动规律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演唱者如果在同一节拍速度中演唱,缺乏等速的稳定,速度忽快忽慢,不是赶节奏就是拖节奏,后半拍与切分音拍子唱不准,进不来,这属于节奏感较差的现象。只有具备音乐节奏等速的稳定感和随节奏变化表现出灵敏性和适应感强的人,才能在演唱的节奏中表现出很强的乐感,那么,应体现节奏的基本规律,提高音乐的美感。我们在唱同一首作品时,不能像绷紧的弦一样,每个音都很强,每拍都很重,没有音乐的律动,实际上在歌唱时只要把节奏中的强拍,歌词中的重点字突出唱出来即可。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时就应抓住四拍子律动的规律:强、弱、次强、弱,“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强拍时唱出来,弱拍时带过去,“我”字唱强,“爱”唱弱,“你”唱次强渐弱,“塞”唱强,“北”唱弱,“雪”唱次强渐弱,而不是每拍每个字都唱得很重很强,这样的音乐就有了流动感。

2.连贯、细腻的行腔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提示学生演唱要圆润、细腻、流畅,在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乐句的衔接不是很连贯,中间有断开的地方,这样就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使听者听起来很不舒服。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学生在演唱时忽略了乐句拍尾的音,当乐句将要结束的时候,往往演唱者就放松了,有时四拍就唱成了三拍半,或者就差那么一点点而不够拍。这实际上是学生不注意而引起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还有的学生节奏感较差,总是唱不准节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醒学生,字与字衔接时要紧密,结尾的字与下句的字头要“贴住”,不要有空隙,母音换字时不要有大的动作与变化,让声音连在一起,用气息支持,把每个音均匀、连贯地唱出来,这样声音听起来就连贯了,由于乐句的紧密连接,表达作品也就完整了,听者也会感到很舒服。

3.歌唱时要唱出歌曲的层次

在歌唱过程中,如果从头至尾都平铺直叙,就缺乏音乐的表现力了,每首作品都有高潮,有收尾,每一个小乐段也有起伏,有小的变化。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提示学生注意歌曲表达时层次对比要鲜明,行腔时要抑扬顿挫并给予极大的夸张,那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先分析歌曲的内涵,弄清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再根据歌曲的特点,在高潮时把歌曲推出来,唱出歌曲的层次。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作品通过洁白、晶莹的冬雪的描述,赞颂了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气质和为民族昌盛、为人民幸福而奉献的品质,这才是这首歌曲的主题,那么,明白了歌曲的内涵后,我们还要对作品的曲调、伴奏和声、风格再仔细地研究,深入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作品从前奏跳跃的音型中就使人进入了一种特定的意境,使人联想到晶莹、洁白的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有要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内心情感的要求,很自然地就会抒情、悠扬、亲切地把“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唱出来;接下来“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写得非常有灵性,在这抒情的词句中,蕴藏着哲理,形象的比喻中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那么在这段中情感的运用要有变化,既要表现得深沉高雅,又要凝重潇洒,还要表现出雪的轻盈,到“你是春雨的亲姐妹”时,歌曲达到高潮,在演唱时,不可平淡,要由弱到强,渐渐地把歌曲推向高潮,春雨的“雨”字,作曲家用了强劲的和声,连续六拍地推进,到“亲”字形成了感情的饱和度和支持点。因此,在这句一定要给予极大的夸张然后渐弱很自然地归原调结束,尾声时“塞北的雪”轻轻哼唱,用来寄托作者深深的爱,同时也带给人无限遐想,又回到了宁静、洁白的雪的世界中。这样唱出的歌曲才会有层次,有律动。

要想很好地表达歌曲,还需注意很多方面:如有感情的换气、表情、动作,还有,要细心地唱好休止符等等,就不一一陈述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仔细分析他的长处,根据其特点而制订符合他、能发挥他优势的教学计划,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掌握科学的方法、技巧,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自己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邹文琴著《民族声乐歌曲教学》

[2]邹本初著《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

[3]吴天球著《让你的歌声更美妙》

[4]顾雪珍编著《中国声乐演唱教程》

篇10:歌唱中气息训练对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歌唱中气息训练对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一、气息影响人声的状态

(一)声音的产生

物理学家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提琴演奏中弓与弦的摩擦产生振动,孕育了琴声,我们把这种声音产生的原理叫做固体振动。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不断吸进新鲜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气息流动我们叫做呼吸。呼吸过程中的气流振动声带,随之产生人声。这种气息流动就是我们歌唱的关键——呼吸。

(二)说话和歌唱的区别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说到“像说话一样唱歌,像唱歌一样说话”的演唱方法。因此很多人会把说话和唱歌的概念混淆,认为说话就是唱歌,唱歌就是说话。说话与歌唱的声音除了产生的基本原理相同外,产生的过程其实还是天差地别的。

1、歌唱与说话的联系

如果要把歌唱与说话相联系,我们可以把说话产生的声音当作是歌唱中声音产生的一个基音。在呼吸过程中产生气息通过横膈膜、胸腔、气管、咽腔等共鸣腔体,产生共振、协振,使原来产生的基音扩大、美化。再和造字的器官共同作用产生声乐中的嗓音。

2、自然呼吸和歌唱呼吸

自然呼吸和歌唱呼吸是区分说话和歌唱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因为它们的呼吸方式不同导致歌唱和说话产生的声音的音量、音高等声音因素的不同。自然呼吸:又称人体的无意识呼吸,不需要自我的把控,自然而然的进行气体交换,也是延续生命的的保障。这种吸气的肺活量较小,“一般成人每分钟呼吸频率基本相等。自然呼吸时声带处于打开状态、内外无压力差。”歌唱呼吸:属于人体有意识呼吸,需要自我控制。“它吸气的肺活量较大,大约为2400毫升左右;而呼吸的次数有相对减少,每分钟6-8次。”同时,吸气快而短促,呼气均匀而长久。与自然呼吸相比,歌唱呼吸吸气时声带打开、呼气时声带闭合,声带内外压力差较大。

(三)气息对声音的核心作用

在歌唱中要获得高亢嘹亮的声音,就需要通过气息的运用在身体内各器官产生了共振从而形成共鸣,共鸣又称为身体的扩音器。要让这个扩音器正常工作的基础之一就是正确的气息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声音苍白无力没有气势,其原因就是运用的气息不足,不流畅。因此如果要学习唱歌首先就要进行系统的气息训练。

二、稳定的歌唱气息运用和训练

我们常说学会唱歌就要学会呼吸,唱歌的过程就是使歌唱呼吸变得像自然呼吸一样成为人体的本能活动。在唱歌中可以不刻意的去呼吸,使歌唱更自然,更放松。但这个前提是,我们要懂得歌唱呼吸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

(一)歌唱呼吸的基本原理

演唱时声音的高、低、强、弱都是由呼吸时产生的气体作用于声带,使声带的振动的频率不同而产生的。目前歌唱呼吸方法用得最多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种利用胸腔、腹部,横膈膜共同作用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有利于打开全身各个共鸣腔体。”在吸气时,由于横膈膜下降,两肋扩张,胸腔也随之扩大。这种呼吸法增大了气息容量,使气息下沉的同时均匀的分布,便于气息的交换、流动。

(二)气息的训练

1、慢吸慢呼

这是呼吸训练的基础,也是我们巩固歌唱呼吸中胸腹式呼吸的基本方法。首先尽量做到用鼻子带动嘴巴吸气,这样更可以把气息吸到底,吸得饱满(可用“嗅花香”的感觉);其次吸气时一定要全身放松,不然在吸气的过程中,通道不顺,气息会僵化,无法到达腹部;再次如果找不到气息要到达的深度,可借助工具抵住腰部与臀部的连接处,这个位置就是吸气时气息应到达的位置;最后在吸气后,慢慢的、柔和的,发出“S”声,呼出量要小,速度越慢越好,“S”音的强度要相同。

2、慢吸快呼

这种呼吸训练在于控制呼气的过程。锻炼腹部肌肉的敏感。有利于演唱时突然出现的高音和强音。吸气时和慢吸慢呼一样,尽量吸得深,吸得均匀。快呼时,要注意腹部肌肉对气息的突然推动,可借鉴吹蜡烛的感觉。

3、快吸快呼

这个呼吸训练是要建立在已找到呼气时气息落点的前提下,训练在快速吸气时,气息到达位置的准确性,在快吸快呼的过程中发声器官和共鸣腔体的一个协调性。增加了腹部运动,提升它的灵活度,可模仿狗喘气的状态。

4、快吸慢呼

这是歌唱中最常用的呼吸法,因为在歌曲中间并没有很长的间隙去呼吸,有时因为气息量不够,需要偷吸。这时运用的呼吸就是快吸慢呼。在呼吸过程中,要吸得快吸得深,呼得稳呼得慢。快吸时切记一定要吸到位,胸腔肌肉不要紧张用力,不要只用嘴呼吸,这样在不熟练的状况下很容易气息上浮。这四种呼吸方法可以相对应歌曲中的不同状况,只有加强训练,熟悉各种呼吸方式,才能随机应变。

(三)气息对声音的控制

在一首乐曲中,乐句又长又短,音量有大有小,速度有快有慢等这些要素的构成使乐曲充满了起伏,赋予了乐曲生命。而面对歌曲中的因素不同气吸运用的感觉也不同。

1、音高时

声乐教育家沈湘说过:“弯腰九十度,两臂放松自然下垂,两脚略分开,要站稳,这时吸入气息很自然地吸到腰的周围,很明显的'有后背和后腰膨胀的感觉,这是唱高音用气的位置。”音高时,我们的气息要吸的多、稳、深。在唱歌时要有“顶天立地“的感觉,声音向上走,气息往下走两者相互排挤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的腹部肌肉对气息的控制加强,这样声音才能集中,声音才会响亮。

2、音低时

“有人认为声音低时,歌唱起来较轻松。整个人就可以放松,腹部也可以不用力。那么就会出现声带没有完全闭合,出现漏气,声音没有共鸣,没有流动性等问题。”因为音高本身就较低,那么歌唱位置保持不变的话就需要气息的支撑,但如果气息过于下沉会使声音空洞。所以我们要略微提高气息的支点,增加胸腔的共鸣比重。

3、音量小

当一首乐曲中需要做弱的处理时,我们的气息应该是线条状的,平缓的,可控制得。尤其是在高音时要弱唱的状态下,腰部一定要有唱高音时的强劲的推挤力,但又要保证气息得平缓,流量小,似一种穿针引线,小心翼翼的感觉。

4、音量大

在唱重音时,一般表现的雄壮,有力的感觉。这时气息要下沉,腹部用力,推动气息的流速,加大流量。但气息在运行的过程中还是要平稳,均匀。综上所述,气息是歌唱的发动机,掌握气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歌唱的好坏。呼吸和气息控制的正确运用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发声器官的机能状态和歌唱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每一个人的个体差异,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实践、创新,帮助学生找到一条适合的声乐演唱道路。

篇11:发声与共鸣在声乐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发声与共鸣在声乐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一、发声概论

发声是声乐练习中最基本的问题,它与呼吸在唱歌过程中,彼此有极密切的关系。初学声乐学生,在练声时,前数星期每天可练习两三次,每次不得超过十分钟为最佳,因为初学时如唱得太多,则声音容易疲倦;一旦练成错误的歌唱形态,便难改正。在练习过程中,应在愉快的心情下,逐渐将时间稍加延长,循序渐进,经过一个时期,发声感到舒适,明显觉得气息的支撑,练习时间亦可逐渐增加。

1.初学者发音的开始

在艺术歌唱中,我们要求音质纯净,没有杂音。不论发音清亮或圆润都要有情感。每句音必须均匀、连贯没有断隔、凝滞或混浊的现象,不论由低向高,或由高向低,音色应随情感作有规律的变化,音量要能强能弱,随心所欲去调整。音域要符合歌曲的要求。声音要能持久而不感疲乏,且保持青春气息。按照意大利传统的发声法,初时极注重在母音上,他们用短的乐句,使声音连贯而自然,且清晰。所以我们在练习发声时,应当时常注意呼吸,依照规律进行,气息不宜猛烈冲出声门,如能慢且温柔,即能给声带一个充分的准备去发声,继而发出美好的声音。

初学唱歌的人,常常会用大量的气压去唱高音或强音或者是音程距离太远的音。这会引起喉门过度震动,使声带受伤,倘若不及时停止或注意纠正,在短期内,美丽的歌喉将成为声如破锣。假如有一位声乐老师,在你还未受过两年或三年的训练,就让你唱近代歌剧,那么,恕我不客气地说,这位老师是在毁灭你的艺术生命,等你发觉时,可能为时已晚,无法挽救。

2.错误与正确发声的姿态

关于发声前姿态的准备:身体上一切器官必须保持自然、舒适和松弛;思想要集中;面部不可有紧张的表现如果面无笑容,双眉深锁,脉管暴张,两肩高耸,上胸挺出,或背部弯曲,双拳紧握,腹部凸出,两腿僵硬等,这些极为笨拙的姿态,则休想能发出自然而优美的歌声。初学发声时,各部分肌肉容易感觉紧张;我们的喉部肌肉极繁杂,需要学会控制那些不应起作用的肌肉,不要因为它们的紧张而影响发声。

在近喉部的肌肉种类甚多,它们多半是来保护与安置喉部及声带的。声带为两条平面肌肉约半寸长,如英文字母∨的倒写(∧)式,由后面“披裂肌”控制开关。喉头前部在喉核处乃由“盾形肌”来保护。在声带上层,另有“假声带”,当歌者发声时,可由真声带滑至假声带,其发音状态就被称为假嗓。

除以上所提之肌肉外,尚有“舌骨肌”、“会厌骨肌”以及“环形骨肌”使声带松弛与拉紧。总之,除了这些直接有关发声动作的肌肉外,其他还有多种肌肉在喉部,我们无需去研究它。

正确的发声姿态,身体应该立直,不可僵硬,面部要有愉快而自然的微笑,上齿稍露,则有轻松感,下齿露出则不妥。同时唱歌时双眉向上表示轻松愉快的样子,如双眉向下则有悲伤不快之感。头部不可抬得太高,或压得太低,因为太高则使喉部肌肉拉紧而喉门不开,太低则喉部的柔软性受阻碍,宜保持适中的姿势。学生宜多练习,使下腭灵活轻松,下腭可向左右延动,舌头需向前伸。

3.口型与舌的位置

口型与舌的位置都能直接影响共鸣。唱歌时的口型应像鸡嘴型,不宜像鸭嘴形,这是伊丽莎白·舒曼的比喻。唱中区 Ah 音时,口型宜作横线蛋形式,唱高音时,则作直线蛋形式。除口型与舌部应注意外,面部须放松,呼吸要正确,下腭不能拉紧,同时在练声时,用简单的几个音练习较为适宜。我主张在开始时可用短音程下降音阶练习。唱歌时口应张开,但不可张得太开,以免使喉部紧张,而致声音不集中及粗糙。口究竟要张开到什么程度呢?这要看歌者的口形和所唱的母音来决定。至于口的张开程度,通常以拇指中部可通过上齿与下齿之间为适宜。上齿下端只可稍微露出少许而作微笑状,下齿以不露出为佳。或打呵欠前,或饮水前状都是适宜的口型。上唇向上提高,而下唇下降与下齿上边边缘对齐,这样就不致窒塞声音。鼻孔也应翕张与通畅。在中部发音时(如 Ah 音),喉柱要打开,唱高音时,喉柱则逐渐稍靠拢,同时将软腭小舌向上提,而下腭向下,这样喉门就开了。当软腭向上提时,音色则渐变暗淡,犬齿向外露,这样对男声及歌剧化女高音发高音时,有极大帮助。

二、腔体共鸣

声音原来在声带里时是微弱的,但如果起了共鸣作用,音量就会洪亮起来,声带上面的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额腔,两颧里面的蝶窦,以及胸腔等,都是共鸣区。这些都能因着正确的训练,得到伸展与生长。共鸣如得法时能由一部分蔓延至其他区域,联合而成为一体:使音量能加倍发展,而音色优美洪亮。

共鸣不只限于共鸣腔中,人体骨中也会发生共鸣,譬如我们可将音叉触在任何东西上面,例如木片上,甚至以布包的木片,都可以发生共鸣。

1.共鸣的.应用

共鸣的应用,应按照“音量”与“音高”的需要而决定,各共鸣区均衡发展,这样才能使发声臻于美妙。

当共鸣发展时,往往需同时应用数个不同的共鸣区。例如,只用鼻腔进行共鸣,而没有口腔、额腔与蝶窦等处共鸣,其声音则必成为刺耳的鼻音;我们不要误会鼻腔共鸣就是鼻音,在有鼻音时,小舌并不向上而却下垂,因此在鼻腔共鸣时,鼻孔要打开,鼻肌要放松,同时软腭须向上提,这样才不会有鼻音。不过鼻腔的共鸣容易做到,可是额腔与蝶窦的共鸣就难得了。这并非文字所能交代清楚的,而是需要有老师的指导,和自己长期的练习与领会,才能做到的。

2.共鸣的位置

伊丽莎白·舒曼时常告诉学生,共鸣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她让学生幻想一部梯子,这个梯子从鼻的后面下部开始,直升至前额头顶止。每个音均须应用口、面、鼻部、前额部。等共鸣区,一直至 F 高半音(高音谱表第五线)。从这个音开始,须换过另一部梯子,由前额顶转至头部后面,由高音G 开始,就脱离口、鼻腔共鸣,转入头部共鸣,这些高音唱得完美时,好像脱离歌唱者,而飘浮在空中似的,女歌者唱到头声时,可将犬齿露出,这是指女高音头声位置,但伊丽莎白对胸声方面却不注重女声之胸声,更从不授男声。

3.头声之重要

我在这里再要慎重声明头声的重要,“头声”是我们的美声天使,它能使我们发高音时声音稳定、洪亮、动人柔美。这对花腔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及一切的女高音与男高音来说,是必须坚持不断地练习,才能获得的技术;当然,这技术对男女中音亦很重要。不过这个技巧并非易得,有些歌者有特殊之天赋,他们就很容易领会到;有些歌唱者要化极长的时间才能获得;而有些歌者却永远也领会不到这种唱法。

以上我已讲过头声是由两眼之间直上头腔,发声时气流由上向后稍移,波动全部头盖,再向前发出。在此时期软腭向上,下腭向下,喉柱渐靠珑,便大量气息由腹肌向上推,横膈膜的气息屏住而不放出;这时气息已发生极大的压力,所以应加以控制而轻轻地向上推出来,以支持这头腔上的音波与共鸣。这一切并非简单,学者先要将声音头腔位置找到后,才能用轻柔声发音,经过一个长期的练习轻柔的声音可渐渐地变得洪亮,而如悬临高空之上。如果用强力向上唱,则可能误用中区发音,而以鼻腔、咽喉、口腔发出,这就不是头声了。

我们亦可用头声唱中声区,这不会损害声带,只是开始时音量微弱;但如果用中区发声法来唱头场区,则音量虽暂时觉得宏大,而音质则逐渐变色,声音容易感到疲乏粗俗,久而久之则有失音之可能。

三、结语

共鸣是发声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发声要靠共鸣,而不能靠强力,发生共鸣而使声音扩大与洪亮,这是物理现象。声音在四面受阻之空间中产生回声,从而使声音宏大、集中而致远。但在获得人体内各硬体腔窦的共鸣时,我不妨再强调重复一句,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无关发声的器官及肌肉必须松弛,这样才会获得美好的效果。这是发声的一个基本原则。

一个只靠声带发出而不起正确共鸣的声音,虽用强力,非但不能传远,且不悦耳。相反的,一个微弱的声音,通过共鸣之后,就能不费力地传达给广大的听众。

篇12: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随着现代社会对艺术的逐渐重视,作为我国传统的代表,民族声乐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目前,我国声乐教学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规模,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音乐专业,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习声乐的人员也在逐年增加。而由于受到美声唱法的熏陶,我国民族声乐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它正好弥补了我国民族声乐科学研究和教学理论的缺陷,使得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更加完善。但是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提高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不同之处

(一)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来自民间,它起源于人们日常活动时喜欢用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时代的不断变迁,使得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发生了变化,所以民族声乐的内容也有了新的改进。而且由于我国地域广袤,种族类型繁多,从而每个地域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声乐艺术。因此,我国无论是在民族声乐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丰富的特点。而美声的唱法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体系,它起源于意大利歌剧,是由基督教音乐和希腊文化发展而来。因此,美声唱法的形式比较多元化,受歌舞剧的影响,在以咏唱为主,加入朗诵环节的同时,受基督教的限制从而使情感不能完全表达。因此,在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环境下,美声唱法的引入弥补了我国民族声乐的不足。

(二)在气息的运用上,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

在对气息的运用方面,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都一样重视,然而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声音背后的驱动力,所以唱歌的关键在于呼吸的连续性作用,它必须确保在唱歌时吸气必须要深,并且实现真假音转化时的统一。我国民族声乐则认为发声的'主要驱动力是气息,我国自古便有“气沉丹田”之说,所以我国民族声乐的呼吸法主要以腹部式气息调节为主。

(三)在发声方式上,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

在发声方式上,美声唱法不同于民族唱法之处就在于,美声唱法是真假音混合唱法。美声唱法的关键在于对真假音的相互转换,以及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是通过真假音的混合来覆盖整个声区,这样可以让歌声听起来连贯,没有明显的声区转换音点。使之听起来,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然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主要通过气息发音,所以很难呈现出真假音混合印的效果。在美声唱法的学习借鉴中,民族唱法既要遵循美声唱法的规律,又要保持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特色,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四)在声带共鸣上,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

声音真假混合共鸣的唱法是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不同之处。而真假混合的共鸣可以使发出的声音色彩更加优美动听,尤其在演唱时,鼻咽腔和咽部在美声唱法中用到的多,在唱到高位置时,头腔、口腔、胸腔这三个部位会达到共鸣,使其转换的自然、灵活、统一。而民族唱法主要是按口腔共鸣应用技术进行歌唱,音色集中明亮,头腔相对于美声唱法比较靠前,这是沿袭了传统美声学的观念,民族声乐对这种嗓音色彩比较偏爱。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一)我国民族音乐借鉴美声唱法,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借鉴了美声唱法,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保有我国民族音乐精髓的基础上,利用美声唱法里发声、气息和共鸣等唱歌技巧,调整了对下颚、笑肌、舌根,下颚、脖子肩膀以及腰腹力量等方面的运用方式,使得我国民族音乐在高音区声音尖锐的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民族新唱法的创新之举,使之更具民族唱法的韵味。而美声唱法的融合,也加入了民族声乐的演唱特色,使其具有混合元素的新颖味道,也使得我国民族声乐注入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二)更有利于突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特色和风格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所以方言母语演唱的民族声乐更能展现出地域差异性的个性特征。如:东北的二人转、凤凰传奇《吉祥如意》中的扎西得嘞、萨顶顶的《万物生》,用汉语、梵语以及藏语的演唱。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歌曲,被大家熟识和喜爱。民俗和民族交融的美声唱法的发展,解决高音问题,同时也突出了发展的民族音乐。他们的演唱使得民族声乐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意义,让国家的民族艺术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三)受美声唱法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艺术文化的不断更新,使得新的音乐文化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兴起,中华民族声乐文化受外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文化和音乐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声乐也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吸收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不断丰富民族音乐的内涵,探索新的音乐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唱歌风格。如大家所熟知的周董周杰伦,他在出道初期,以快歌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以及现在流行的Rap说唱和B-box节奏口技的演唱方式。这些形式都促进了我国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对于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民族声乐可以反映出民族的语言特色、情感寄托以及审美品格,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而且通过音乐还展示了人民的生活情感,引起听众的内心共鸣。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音乐的不断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从而形成更加鲜明地民族文化特色,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世成.论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和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当代人(下半月),,(04).

[2]蒋奕嫔.论民族声乐之与时俱进———兼议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影响的几个阶段[J].科教文汇(上半月),,(01).

[3]耿青梅.浅谈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教学与演唱[J].青海师专学报,2006,(03).

[4]范娟.试析声乐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04).

[5]张子玲.浅谈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大众艺术,2011,(12).

篇13:幼专生声乐课教学歌唱心理分析与讨论论文

幼专生声乐课教学歌唱心理分析与讨论论文

一、唱歌技巧和心理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 一) 意志力是影响学生歌唱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好的意志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如自身条件的不足、外部环境的缺失等,只有靠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好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既是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 二) 注意力是歌唱过程中必备的要素

上课的过程中,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跟上老师的思维,才能获取知识,学有所得。尤其在声乐学习的课堂中,要准确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发音方法、发音技巧、发音位置,没有一个好的注意力,收获会大打折扣,学习效率也会较为低下。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也需要自己高度集中精力,体会歌曲中几个要素,如咬字要准确、吐字要字正腔圆、表情要自然,歌词要准确、节奏要清晰。学生们在演唱过程中,良好的注意力,会使演唱者唱出的歌曲,有感染力,能带动他人的情绪。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较好的歌唱能力和演唱功底,会成为教学的重要技能,也会成为吸引小朋友的重要因素。

( 三) 真正的演唱要学会跟着感觉走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感觉是很主要的,往往需要用感觉去体验、去学习,如老师常会让学生学会一个技巧后,用感觉去体会。体会高位置,体会哼鸣,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细致,学得扎实。有时老师也会用一些有趣的手段,如闻花香、打哈欠,让学生从感觉的角度体会歌曲演唱时气息的运用和吐字、咬字等。

( 四) 强大的记忆能力是学好声乐的关键

无论是发声的.状态,还是演唱的技巧、或是对高位置的感受,都需要学生反复实践并牢固加以记忆,这样才能把学到的所有演唱技巧综合运用,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二、幼专学生在学习声乐演唱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缺陷

( 一) 对歌曲的演唱存在紧张害怕心理

紧张害怕心理是普通存在的,幼专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过度重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看法,过度在意别人的态度,自然会使心理失衡,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和技巧的运用。同时作为在校生,表演机会和演出机会相对较少,舞台经验的缺少必然导致情绪的不稳定。另外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更容易发生紧张现象。

( 二)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自信心不足

当学生自信地走上舞台时演唱的过程会很顺利,效果也会很好,但是自信来源于扎实的基本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认真细致,多练习多实践,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建立自信心。

( 三) 演出经验对幼专学生很重要

声乐表演是一种艺术表现,艺术是要在实践中展示的。幼专生毕业后要到幼儿园工作,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而__演出经验的丰富,会使他们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熟起来。

三、培养幼专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 一) 幼专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要培养自信心

学习声乐心理状态很重要,自信要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达到一开口就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表现出歌曲的主题,才能克服演唱中的不健康心理。自信的培养要从点滴做起,从每次演唱和学习开始,逐渐进步。对歌曲的理解和演唱技巧的熟练程度是基础,丰富的经验是前提,多唱多练是关键。

( 二) 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歌唱心理的形成

1. 声乐小组授课模式,比较适合低年级幼专生。这种授课形式,可以逐渐树立学生自信心并自觉进行声乐学习;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更多的游戏模式,比如对歌比赛、按声部演唱、轮唱、合唱等,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并在兴奋和快乐中找到自信。

2. 教学实践课应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部分。只有加大实践课的比重,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会演唱。教师在教授一部分知识后,可以统一把学生集中起来,搞一些汇报演出,音乐会,每个学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展示,也可自由组合,最后互相进行点评,通过这种交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歌唱本领。另外,适当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去上社会实践课。如到社区办音乐会; 去敬老院、孤儿院义演; 走入社区; 走向乡村; 走向幼儿园,经历这些实践,学生的心理会日趋成熟,只有这样才能在毕业后顺利地融入社会。

( 三)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声乐课堂的主要内容

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觉性,有意地训练学生形成好的歌唱心理。

1. 形成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师不要高高在上,也不要急燥,而是用春天般的温暖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既能掌握歌唱技能,也能得到人格的升华。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时候,选材要有时代特色,使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走入课堂,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效,教师的教授才会有成果。

3.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用高超的教学技能服务学生,做到细心、耐心,不给学生造成学习中的心理阴影。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不同的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意志品质,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敢于挑战自己,让性格外向的学生更踏实、更有毅力。

( 四) 幼专生要学会自学本领,主动自觉提高演唱技能

1. 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提前熟悉演唱歌曲内容、记忆歌词,找出自身处理不了的难点,在课堂上有目的的自觉学习,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愉悦。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应细细研究老师所讲的每一个方法,如有必要,录下教师的范唱,随时复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课余生活要丰富多彩。每天坚持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与同学结对子,形成学习小组,你唱我听,互相鼓励,共同提高; 多听一些著名歌唱家的演唱,开拓视野,真正地走进音乐,了解音乐; 多看一些音乐理论的书,提升理论高度; 主动参与各种演出,在实践中历练自己,完善自己。

( 五) 幼专生的艺术修养至关重要

加强艺术修养,首先是提高文化底蕴,一个知识水平很低的演唱者,是无法理解更好层次的艺术感受的,也无法掌握更高水平的演唱技能。其次,做为一个幼专学生,将来的职业是幼儿教师,更要有一些表演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加强表演艺术的学习。同时舞蹈学习必不可少,一方面能使演唱者体态更加优美,气质更加高雅,同时歌唱中的肢体语言,也是提高演唱魅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幼专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形成专业的演唱风格。总之,在幼专学生的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需要关注和完善的地方,只有学生先形成了较好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歌唱状态,才能在声乐学习中走的更高、更远,更有创造性,更有发展潜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将是未来教学中更加关注的新课题、新趋势。

篇14:简析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不良歌唱心理与矫正对策教育论文

简析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不良歌唱心理与矫正对策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思想观念和心理因素入手,结合心理学知识,对不良思想观念及各种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根据实践经验找出解决的方法,以期对具有不良歌唱心理的声乐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不良歌唱现象心理分析矫正对策

歌唱是在人脑的控制下,通过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协调实现的。我们知道,声乐学习中技巧的掌握主要靠自己的感觉,在演唱中也是凭直觉调节有关肌肉运动,而这些运动都是在大脑的调节下进行的。大脑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特别重要。

用简单的话说,歌唱心理就是“对歌唱的想法”。想法正确,歌唱的心理状态就好,学习进展就快,演出效果就好。反之,演出效果不佳。可见,思想观念对歌唱心理的培养起关键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先从思想观念入手,对歌唱心理进行分析。

一、不良歌唱现象分析

1.唯技术型不良歌唱现象。有些声乐学习者认为歌唱的技术方法就是歌唱的一切,进而产生了唯歌唱技术论的错误观点。当然能认真学习歌唱技术方法的确是好事,但歌唱技术只是成为优秀歌手的一个组成部分,歌唱心理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这种类型一般会导致实际演唱中的动作性和肌肉性的紧张,也可称为技术性紧张。错误的技术要求,错误的训练方法,急于求成,乐于攀比,是造成紧张的主要原因。它表现为强迫性地驱使动作完成,导致身体僵硬、表现力缺乏而影响整体表现。

2.心理因素型不良歌唱现象。这种类型一般表现为心理和机体的紧张,也可称为心理性紧张。由于表演者的性格和气质方面的倾向或者客观环境影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和机体的紧张,导致已经形成的技能不能正常发挥,演出时周身不自在,全身器官不由大脑支配,完全顾不上表现歌曲,有的甚至忘词、跑调,从而影响了整体表现。平时练习时缺乏信心和表演时怯场即属此类。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思想观念不正确,造成歌唱心理的破坏,从而影响了演唱,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前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无论心理上表现出哪种现象,总是有规律地依存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声乐也不例外,同样依存着某些心理现象,并受这些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

二、不良歌唱现象的心理因素分析

由于心理现象是多样的,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下,歌唱心理也很复杂。下面就从个人心理因素中情绪、信心、兴趣及个性等方面分别来分析各种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

1.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情绪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端,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前者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后者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现代声乐心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觉等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控制、协调。因此,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各器官能否协调、统一发挥,所以情绪对歌唱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前面提到的唯技术型不良歌唱现象中,某些人特别重视声音技术,然而当声音在某一音高发生错误时,就会忧心忡忡,产生一种失落感,情绪表现消极,这样必然就降低大脑中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使歌唱的统一运动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演唱失败。

2.信心、兴趣对歌唱的影响。前面所述的心理因素型不良歌唱现象中,某些人由于急于求成,整日练习超出自己能力的高音及难度曲目,而使自己慢慢对歌唱失去信心,同时由于屡次演唱失败而对演出也失去兴趣,从而使歌唱心理受到极度破坏,由此不难看出信心、兴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知道,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协调,那么,当我们对演唱充满信心时,精神状态就会随之高涨,大脑皮质也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此时人脑高级神经系统就会很好地将发声器官等协调起来,使各部分器官成为一个统一的运动。反之,情绪低落,发声器官各部分就处于懒散状态,必然导致演唱失败。同样,当我们对演唱充满兴趣或对你所表达的歌曲具有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完成它,同时也充满信心,情绪也会表现为积极性,那么演唱就会成功。反之,就会失败。所以,歌唱信心及兴趣决不能破坏。 3.性格对歌唱的影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气质的制约,在心理学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在性格上表现为外向型,而黏液质与抑郁质表现为内向型。外向型的人一般比较开朗、活泼、爱活动,情绪表现一般比较积极,对于任何事情都比较自信,所以演唱比较积极。而内向型的人缺乏自信心,比较孤僻和害羞,所以比较容易“怯场”(心理专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通常称之为“怯场”)。而我们大多数人属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中向型,所以一般在初上台时都会产生“怯场”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克服。

不论是歌唱观念还是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不良歌唱心理,都会给歌唱带来极其不良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不良的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中的一块极大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从不良的歌唱心理中解脱出来。

三、不良歌唱心理的.解决方法

1.正视歌唱中的紧张。紧张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心理和生理上的正常反应,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其实在现实中,有许多人正是因为紧张而调动起了周身器官的积极运动,使歌唱具有生气和艺术感。所以表演时应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一味地担心,充分的准备和认真的态度才是关键所在。只要整体状态积极,就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歌唱表演。

2.加强“以情带声”的培养,做到“声情并茂”。实践表明,做好“以情带声”不仅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内涵,同时也可大大减轻歌唱负担,还可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比如在唱一首特别喜欢的歌曲时,你绝不会因为歌曲中的一两个高音而害怕,反倒会把它唱得很好,其实我们已经在无意识中投入歌曲的表现与情绪中了。在某次招生考试中,有一位考生唱了一首《烛光里的妈妈》,论歌唱技巧,只能说是初学者,但是她的情绪运用得非常到位,几乎圆满地表达了歌曲的内涵,给每位考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衡量演唱的好坏,技能技巧与歌曲内涵表达同等重要,甚至表达内涵更为重要。因为歌者的目的是表达歌曲内涵,让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而不是单纯地炫耀技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艺术修养,努力去理解歌曲,探寻它的艺术内涵,认真品味它的艺术特点。

3.培养正确的歌唱心态及思想观念,加强自信心的培养。第一,歌唱是一个整体的多项组合的运动,高超的歌唱技术是歌唱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不是绝对因素。技术不能代表一切,歌唱的目的是运用科学歌唱技术方法表现歌曲的内涵。第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歌曲,而非通过表现歌曲来实现自己再创作的使命,所以应将艺术表现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过分注意个人得失,这才是我们对歌唱的正确看法。第三,正视失败,一次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马有失足,人有失策,应该认真总结失败原因,然后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认真克服它,并相信自己定能克服。第四,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视自己的演唱,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总结,切忌急于求成。歌唱学习的道路不是直线上升的,中途难免有挫折,而且前进一段之后总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巩固整理,只要不急躁、不放弃,积极总结调整,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歌唱心理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歌唱学习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4.嗓音的保健。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只要其中某一个器官功能不正常,必定会影响其他器官,也会影响到发声器官的功能状态。所以,健康的身体是歌唱的必要条件,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保障歌唱器官的正常运动。同时,在歌唱前,才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如担心身体坚持不下来等,从而全身心投入在歌唱中,这对培养良好歌唱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个人从事声乐演唱与教学十多年来的一点简单的心得,其实歌唱心理是极其复杂的,有待于我们继续共同研究。总之,我们一定要正视不良歌唱心理,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建立起科学的歌唱观念。

相关专题 声乐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