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论文

signingoff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igningoff”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论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

篇1: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论文

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论文

【摘要】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现状,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创新创业新形势

,国务院总理李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充分反映出在中国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今天,创业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学生而言,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对于促进未来中国的国家建设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鼓励创新创业,能有效破解当前越发严重的就业难题。在国家主要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点。

二、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

人在大学时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新创业意识欠缺

现在的大学生能高效快速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也越来越感兴趣,而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也开始逐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就业环境等原因,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受到了严重的扼杀和阻滞。此外,我国大学生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也有欠缺,往往不敢提出不同观点,不愿意标新立异。

2.创新创业技能匮乏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能够快速学到很多专业知识,随着知识的增加,大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知识面相对较窄,所学知识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系统整合而导致实际应用性较差,因此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很好的创新创业技能,即便突然产生的灵感也很难变为创业现实。而且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也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创新创业技能的缺失。

3.创新创业实践持续性差

通过国家各级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现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创新创业目标并不明确,甚至很迷茫。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有效沟通的能力,导致许多人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更多停留在理论上和研究中,很少有人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并坚持下来。所以现状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靠的是相关领域不断地创新,需要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的伟大事业中来,创新创业需要人才,特别需要既年轻有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在国家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势所趋,那么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呢?

1.注重创新创业思维的过程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要依赖于发散的创新创业思维,而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才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先决条件。大学课堂教育为各专业学生准备了合理、丰盛的精神食粮,为大学生全面培养提供了基础,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会学到一些基础知识,还会学到和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也会学到一些课外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架构,丰富自己的思考方式,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过程中产生创业冲动,在过程中将这种创业冲动变成热情和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

2.在学生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在大学校园里,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几乎无法仅仅借助某个组织或个人的力量去实现。这需要国家政策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和专项资金的资助,最为关键的是全体大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所以,大学生应该尽一切可能积极主动地在宿舍、班级、社团组织等各种集体组织中努力营建自己的创新创业团体,同时要保证这种团体的良好延续性,要避免出现因学生毕业而消失的情况。

3.重视创新创业技能锻炼的机会

国外的经验标明,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内容,并独立去完成相关任务,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基本研究实践活动,能够大大地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文字的基本表达能力,广泛获取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对于已经学过的相关基本理论还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加强未来专业纵深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都将成为难得的创新创技能锻炼的机会。

4.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开展

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力培养更多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个性的人才,尤其是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同时,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来。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的原动力,大学生们要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晨.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渤海大学硕士论文..6

篇2:新常态下创新教育人才观实践论文

新教育常态下,需要的人才观念就是需要人具有独立思考、理性质疑精神和探索未知、勇于创造的精神。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由只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同时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性转变,由只重视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求索、学习、创新转变,由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研讨、重视实践、探索和创造转变,把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教育目的优先目标之一。

2新教育常态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首先,新常态下的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可以说,新常态下的教育就是以对既有文明的伟大超越作为自身最高价值追求的超越式教育。其次,新常态下的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将要求每个公民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这就决定创新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能在激烈的变革环境中自由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能同他人合作共事,善于终身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人才。最后,新常态下的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就是变相“奴化”学生的人格。创新教育则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特异性,即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品质,破除陈规的批叛精神,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的胸襟等等。所以追求健全人格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大特征。综上,新常态下的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2.1心理上的创新

这就要加强人的心理教育,不断克服人们心理障碍,培养人们心里活动的创新素质,培养创造性心里动机、广泛而集中的创造兴趣、热烈而丰富的创造情感和坚定的创造意志等相互融为一体的良好的创造环境。

2.2思维上的创新

这就要加强对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教育,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人的思维素质,提高思维创新活动的诸方面能力,诸如思维发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思维直觉灵感能力。

2.3实践上的创新

也叫人的动手创新能力教育。俗语说得好:想的好不如做得好,心动不如行动。一切停留在思维创新而无动手能力的话,那么他(她)就永远只配做行动上的矮子,其创新因无法最终实现而毫无意义。因此,不能忽视人的行为操作能力的创新教育,要提高人们实践创新能力。新教育常态下的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心里、思维、实践的创新教育为前提、基础,才能对新思想和新机遇能迅速作出反映并有应变能力。

3新教育常态下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3.1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新教育常态下,我们既要注重为学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发展学生的潜能。有个性的学生才会适应社会对人才的一种“任性”需要。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全面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发展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求知、分析、综合与理解的能力,问题提出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3.2改革教学方法

彻底摈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按照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的规律,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启发、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思维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请社会行业专家开设前沿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和指导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

3.3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适应新教育常态下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体制,是培养造就新时代人才的基础与关键。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和定位,政府应从传统的教育实施监督者向教育实施服务者转型,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充分保障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尊重各校的办学特色和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法律和政策的引导下,促进社会等中立机构积极参与办学质量的评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二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学校体制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教授办学和师生监督的新教育常态下的教学管理机,促使校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各类群体在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的职责与主导作用。三是制定办学章程,从制度上保障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个人爱好和潜质选择学业,发展各自的兴趣和专长。

4新教育常态下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虽然是多样的、综合的,但主要还是通过教育过程完成的,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应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自己出发点和归结点,教学目标、教学投入、教学内容、教学频率、教学评估等等,都应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确定和进行,教学管理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以使适应力强的创新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教学管理工作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适应性工作,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工作。如果因循守旧,凭经验办事,只是简单地、年复一年地重复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缺乏改革意识,没有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状况与师生心理学变化特征的了解和把握,就难以提高人才培养的位置,无法培养出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只有不断改革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合理地方,不断增强现代管理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在高校中形成以创新为荣的氛围,鼓励学生创新,鼓励教师创新,鼓励管理创新,这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所以,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势必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所有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主要的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和欣赏每一名学生,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新情景,提供机会,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依靠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③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探索与解决问题,教师要支持学生学会合作,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创新;④教师要自觉地将创新意识融入教学中,要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名学生的心田里。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就必须要求教师做到如下几点: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尝试发现法、探索法,运用变式教学,教法有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②提供创造学习的气氛,平等、自主、民主、开放、温暖、幽默,让每名学生都沉浸在创新式学习的快乐中;③善于发挥每名学生的长处,创造性运用提问技巧,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讲课少而精,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为主线,指导学生学会思考;⑤避免过早地下结论,特别是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判断,鼓励学生要有独立见解,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意和与众不同的观点。

培养高素质人才靠教育,教育是通过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产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很高的素质修养,否则,就当不了“伯乐”,就可能把一些天才扼杀。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创新性,新教育常态下的教育工作者若缺乏创新基因,教育现代化就会失去生机。在新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只有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但要求21世纪的人才知识渊博,而且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决定科技进步的大小。所以人才的标准是创新,我们真诚地期待着通过创新教育为企业、为国家、为21世纪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篇3: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探讨论文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转变,大学生面临就业紧张的严峻问题:高校教学内容及体系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政策支持;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没有得到正确引导。而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促进社会稳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创新大学生就业路径着手:经济新常态下的首要任务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开拓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篇4: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探讨论文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因而创新大学生就业路径变得势在必行,这是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必须树立与推行的一个新观念,是推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实践证明,中国经济能得到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主要动力源泉是改革创新。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改变观念,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就业途径,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突破口。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主动向基层和小微企业发展,把握经济新常态下赋予的机遇,在积极的创新政策与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

(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严峻的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与资源分配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恰恰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会影响个人发展与家庭生活质量;而深层次则挫伤人们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和积极性,“读书无用论”的出现,严重削弱中国教育的基础水平,导致社会不稳定,阻碍经济发展。而大学生就业路径的创新可以极大地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及就业机会,优化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所学所用,极大地提高国民的教育投资积极性,使得国家、社会、家庭都受益于高等教育,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更促使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就业路径提升就业率,减少社会闲散人员,避免潜在可能性的社会冲突发生,提高社会稳定性。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就业岗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就业路径,努力践行“双创理念”既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减少大学生“自愿失业”。创业是社会就业的新动力,创业可以带动个人的就业,并能在社会上产生积极效应,刺激整个经济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发展活力。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鼓励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手段。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发挥创新驱动力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新登上经济发展新舞台”是创业发展的新机遇。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1.我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中,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的企业支撑,这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这些企业大多数处于低端的产业价值链,技术含量、利润较低,对于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太大的需求。但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1年仅为3.5%到已经上升到40%,某些发达地区甚至更高。这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就业需求和供给上的不适应形成近年常出现的中小型企业用工荒、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2.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扩招,我国的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形成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情形。当前,我国三个产业中传统的低端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大,在未来我国政策将会大力促进现代生产型、生活型、商贸类服务业发展,以促进形成广泛吸纳力以及可持续消化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但目前由于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加剧大学生的就业难和企业的用工荒,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

(二)就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体系缺乏针对性

一些高校忽视市场的实际需求,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与课程,导致毕业生就业难,不能成为当前企业和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合适人才。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难以就业,甚至进入用人单位也学非所用、无法胜任职位工作。我国高校在对待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方面也存在问题:第一,就业指导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够明确,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培养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课程完整并且全程地贯穿大学生学习阶段,而当前部分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程当作一种任务化、形式化的教育。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化和针对性,现在很多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既缺乏统一的专业知识书籍和系统的教学大纲制定,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还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系统,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又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存在照本宣科现象,而非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和就业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三,就业指导队伍师资不足,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与专业性不足的问题,由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而且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应用型学科,对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师资在专业性和数量上还存在不足。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部分还只是短期地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真正从根本上有效改善就业难情况的措施还很有限。比如,发放生活补助给失业大学生和就业补助只能暂时解决眼前的问题,根本上的'就业难问题还存在;同时,短期的职业培训也收效甚微;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于大学生的帮扶也相当有限,对其就业培训的种种投入还存在不足。(四)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首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部分大学生“自愿就业难”,他们一味强调专业对口,在就业岗位与自身专业不符合时,就会形成专业认同感差的心理,但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的心理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大学生在面临经济新常态的宏观就业压力下,没有主动改变传统观念,形成新的就业观念,仍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或者一线城市等,追求所谓的“金饭碗”“铁饭碗”,追求外表光鲜,因此,亟须拓宽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视野。再次,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过高与现实情况不契合,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和家长都认为受到高等教育之后,家庭付出成本非常高,因而希望通过好的就业获得现实利益,即追求既体面又高薪的“好工作”。由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理想和简单,因此,这样的现实与心理预期落差形成不平衡,部分大学生又存在眼高手低现象,这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三、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的对策

(一)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首要措施也是首要任务,就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从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可知:第一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拉动产业就业0.1596个增长点;第二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产业就业0.2628个增长点;第三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0.3834个增长点。由此看出,对高学历人才需求较大的是第二、第三产业,而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因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就是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从而有效地解决高等教育学历人才的就业需求。目前,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国,在这个产业链中,中国的劳动力主要处于低层次位置,而产业链价值的高端都掌握在外国企业,但是只有高端部分的产业价值曲线,才能创造高级人才的就业岗位。由此可见,我国的产业布局以及发展都存在缺陷,与此同时,也可看出我国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息息相关的。目前,国家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电子信息新兴行业,提升国内的消费水平,从而改善产业结构;二是把产业链价值曲线的低端生产环节往高端的两头移动,从而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以改善产业结构。

(二)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开拓就业市场

1.促进专业设置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首先,各大高校在制订每年度招生计划时,要从自身办学规模、市场需求、师资水平综合考虑,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招生,并且设置学科专业也需合理,符合市场实际需求。其次,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改革不合理的教师教学体制,教学考核应涵盖教学竞争机制和学生评分机制,以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改革师资队伍的用人机制,从而加强流动性与竞争性,创造一个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均高的教学队伍,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公平环境。

2.完善以就业指导为常态化的教育体系。高校应该完善以就业指导为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是在大四阶段,课时也不多,对学生的就业难以起到根本的指导性作用。应该将就业指导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提升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将就业指导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大学教育,同时形成个性化定制的就业指导方案,促进大学生整体顺利就业。形成循序渐进又前后衔接的教育方式,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课程培训,逐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职业生涯有正确的规划。到了大三、大四阶段加强就业指导力度,比如:大一时对其进行职业测评教育,辅助性地助力大学生选择理想专业并深入学习;到了大三、大四则进行就业招聘的实践性教育和市场实际分析,让他们充分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和人才需求,明确自我求职方向和努力目标,从而有效地促进就业。

3.开拓就业市场,创新就业路径。市场经济条件下能顺利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保证只有市场。教育部门和促进就业相关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就业新形势,开拓新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路径的创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就业平台。首先,高校要注重和强化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沟通与密切合作,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开拓就业新市场部门,深入了解各类企业单位的需求以及与本校人才资源的匹配度,根据实际进行大学生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和机会。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

1.政府: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基础。想要构建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政府可以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妥善制定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积极发挥政策的作用。例如,重视跨区域间和城乡间存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差异、户籍人事制度有可能造成的就业歧视和障碍等。同时,要搭建就业的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第一,构建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企业用工信息数据库;第二,设置就业公共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和援助等服务;第三,建立关于人才市场的信息动态和监控系统,及时提供更新就业信息。

2.高校:建立一个改革创新、诚信长效的就业服务机制。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应该及时建立教育改革机制,对就业率低或者难就业的专业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密切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改革创新的积极形势。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以诚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持续长效的诚信教育机制,为学生树立诚信理念。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引导,注重培养其政治信念与崇高的精神理念,有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人到学校,形成网络式的交互构建良好体系,营造出一个诚信大环境,从而形成一个改革创新、诚信长效的就业服务环境和有效机制。

3.市场:促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形成。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比如,毕业学校类别、性别、年龄或户籍等,这些都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为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就业环境,也为了用人单位长远的发展利益,应该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不为条件所困而为能力所重。用人单位真正吸纳有能力、符合要求的优秀毕业生,从而真正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用人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环境。

(四)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当代大学生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思路,积极突破目前的就业困境,才能真正适应经济新常态。第一,要脚踏实地,切忌眼高手低,在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创新。第二,转变“金饭碗”“铁饭碗”观念,积极创业,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进行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必须从思维方式上改变行为惯性,鼓励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化被动为主动,勇于创业。第三,应顺应经济新常态发展,往机遇良多的二三线城市就业创业,主动到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三线城市机遇良多,只有走向基层,才能在将来的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而且中小型企业在近年来发展迅猛,急需有技术、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中小企业中更能发挥其才干,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武.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广西教育,(47):179-180.

[2]牛春明,孔微巍.新常态经济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89-91.

[3]张常新.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1):113-114.

篇5: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论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独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些适宜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作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靠学工、团委和就业三部门推动,完全脱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往往限于举办几次创业计划大赛或者几场创业讲座,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庭、社会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行为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或者理解。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死板,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相当部分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采取单一的、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教学内容死板,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课程体系编排不合理,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如何办理创业手续,如何运营公司等,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心态和创业能力的课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良莠不齐

目前在独立学院担任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老师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一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二是教授公共管理学或者行政管理类课程的老师。这样的师资构成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最大软肋。一方面,他们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理论水平不高,无法结合新媒体通俗易懂地讲授创业理论,使学生无法掌握创业理念的精髓;另一方面,他们缺乏一定的创业经历或者接受过类似的创业培训,无实操体验,无法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鲜活化、通俗化。

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业理念

第一,独立学院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部署当中,加大人员、经费投入,明确分工,将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指导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体系,编订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与其他学科构成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构建教学、就业、科研、团委等多部门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对于在各项活动或者赛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老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通过学校报纸、广播、微博等媒介对获奖师生的事迹予以重点报道,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点带面,形成良好创业教育氛围。第二,教师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恰当、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通过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创业教育的精神实质,拓宽视野,跳出传统思维模式,从中获取创业机会,寻求创业途径,选择以新媒体为基础创业。

(二)建立创业教育指导网络工程,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第一,独立学院要做好调研工作,听取学生对新媒体使用情况的意见,研讨和制定新媒体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选用合适教材教学。另外,要广泛利用好新媒体,将创业教育的官方用户植入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能将一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创业信息分享给广大学生,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帮助其创业。第二,独立学院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但要注重突出专业特色,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而且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定期邀请成功的企业家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创业成功的过程,讲解创业方法,提供创业指导。第三,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环境的投入,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一方面,开辟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建立创业基地。比如:学校购买正版的创业实践软件,组织学生在网上创建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模拟仿真平台,接受在线创业实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使学生尽早进入创业真实场景,熟识创业流程。

(三)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培训,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可靠保障。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独立学院应大力支持或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其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并且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帮助老师积累创业指导经验,提高创业指导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第二,独立学院须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形成一支相互融合和发展的创业教师队伍,不但要立足本校培养有潜质的青年教师成为“术有专攻”的创业导师,而且应注重社会人才的挖掘与吸纳力度,聘请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吸纳一些具备创业经验的人士到学校从事创业教学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三、总结

独立学院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力,唯有如此,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有效扎实地稳步前行,才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把“利刃”,实现创业促就业,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篇6: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论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现代化市场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作为全新的形式在中国市场成长起来,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也逐渐向平等的模式转换,二者皆有平等自主的选择权利,这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不仅是机遇,对自身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我们不仅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来在选择岗位时脱颖而出,而在创业时也需要有更加强大独立的创业者精神来面对一系列挑战。未来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将逐渐由当代大学生主导,与此同时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创业发展方向必须与当下时代发展要求相匹配,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经济

在当今这个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于我们所开发的产品和自身的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凡是没有达到要求的,就有面临淘汰的可能,在科技发达,竞争巨大的现代社会中,无论在什么行业创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需要用“创新”赢得这个市场,拥有“创新”,才拥有不被淘汰的资本。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情况下,就业市场形势变得非常紧张,应届生找工作变得非常困难,最利于我们的方式就是选择自主创新创业,大学生的成功创业所带来的利益不仅是对于自身的,对社会也有贡献。若创业成功者层出不穷,则能很大程度缓解就业难这一问题。当然,大学生创业也绝非易事。一些类似于创业能力、想法、谋略、胆识、人才选择等能力和资质并非靠短期培训就能达成,有些能力只能依附于经验累计才能练就。对于创业的另一大关键是心理准备,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详细的规划,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和素养,明确自身目标和定位并寻找适合的发展通道,通过细致的准备来克服在创业初期对于创业失败的担心,从而推动创新创业的顺利发展。首先,创新型企业思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纵观中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发展中一股强有力的推进力正在形成,创新创业逐渐变成落实和突破个人潜能的个人发展的重要通道,在一次成功的创业活动中,创业者不仅可以为自己创收丰厚的经济回报,也可以使自身潜在价值得到社会的回应,从而使个人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获得收获,比如地位、荣耀、他人的尊敬和敬仰等。因此,我们说创业是发展,创业是一种贡献,创业也是一种收获。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新能力,可以大大缓解市场就业环境的压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就业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显示:根据有关数据,城乡就业年需求量每年保持在2400多万,在现有的财政结构下,这些年来,求职者只有大约1100万个工作岗位,全年的工作岗位数量约为1300万。,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70万,这是历史上最高的。在如此激烈的.求职竞争的环境中,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而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创业实践的规划中所展现的自我保存和前进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创业能力,其中包含经市场驾驭能力、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贸业务流程知识,社交沟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如果一个大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后锻炼出这样的能力和水平,那么他不但不能够变成社会的就业环境压力,相反,他们可以利用自营职业的形式增加就业,从而缓解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新能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长,在市场经济随时连续的推动力下,城乡产业结构也在持续的保持相对应的调整,从而带动了职业岗位的转换以及劳动力的相对转移。对于企业家来说,他们不仅要有工作能力,还要学到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应更加注重其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高等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作用。

三.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源动力,也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重要资本,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就相当于拥有巨大潜力来发展知识经济。21世纪的竞争是金融与国家综合能力之间的竞争。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创建创新体系的核心环节和核心内容。它还在创新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大学生需要关注创新和创业的四个方面:

1.端正态度,树立自我教育意识

一个人如果自己不往前走,别人又如何推着你走呢?积极向上的姿态是自我能力培养的条件。积极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在培养优秀良好创业能力的过程中获得“选择的自由”。也就是选定为自己的行动负责,选择对学识的内化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应对外界市场因素和突发情况,并保持合适的态度。只有端正态度,才能更好的将知识内化,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尽力培养良好的创业热情和兴趣。

2.制定适合自己的创业能力培养计划

一个创业者,应具有“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把握自己的创业过程,区别理解自己的创业成败,达到自己的创业目标”的规划能力。我们要为自己制订一套详细的创业计划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可以是长期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在一个长时间的区间里去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也有花几天读一本书、花一个月参与创业培训课程、学习编写创业计划书这样的短期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情况,修改自己的原定计划、思考自己的成败,小结自己的教训和经验。

3.加强全方面、多视角、全过程的创业进修

企业家精神是自我提升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它体现为:为了实现自主创新和创业,我们必须学习与创新和创业相关的常识和技术技能,获取商业信息和信息,并从销售和销售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博得人脉客户渠道与市场承认。有必然的创业指向,剖析自身能力特性,规划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习专业方面的学识以外,还需要学习人文方面的学识;也就是包括了对教科书上直接知识的学习和非直接接触到的日常经验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包括将一些来自感性的认知和实际案例直接接触获得的经验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包括对创业方面的技能掌控,也包括对创业的精神和意识的加强。一方面经过在平日上课中所学习的知识,完成相应的习题,另一方面经过实际课本以外的实训和活动做到学做合一,“做”中“学”,“学”中“做”。“只有两种动物可以爬到金字塔,鹰和蜗牛的顶端。雄鹰是靠翅膀飞上去的,而蜗牛只能爬上去。蜗牛也许爬了很多年,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停滞过、摔倒过,但只要爬到金字塔的顶端,它所到的世界、它所收获的成就与雄鹰是一模一样的。”学习的过程贵在坚持,我们或许不能获得胸鹰的天赋,但我们可以像蜗牛一样坚持。

4.如要要证明自己的创业能力,必须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去

如果你离开创业实践,创业能力的发展总是在纸面上。大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必须要做到建立创业信心,义无反顾的加入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是。当然,我们可以将创业实践活动分为几步: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先打工;其次,尝试做一些有用的创业项目,比如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并尝试将你的项目申请放在学校创业园区;最后,勇敢的创办自己的企业。比如:同学们可以申请参加创新创业学院的集装箱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创业实践,或加入学校就业创业协会,或各类工作室,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将发展我们的多方面潜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业技能,并探索创业机会。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1.为使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实践教育达到更加规范、系统、科学,将优秀学生选拔考核体系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更改,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时刻注意时代需求,在过去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下推陈出新,培育更加适合时代以及能推动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培育选拔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时,为树立具有适应性和个性化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应在体系和形式的整合和内容以及考核模式的定位上做出相应的改革。因此,构建了满足学生内部需求,满足学生实际,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双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增加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也有了更多的发展平台来展现自身的创业能力和潜力。

2.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这也是高校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教学指导学生理解自主创新创业的深刻内在意义,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是最初步骤,接着是以成功的创业案例为先进示例,以他们的成功事迹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信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潜在能力去创新创业,建立项目,最后一步是为项目和组织形式建立一个以承运人为基础的“创业教育”实践小组,以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让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动力在具体实际运作过程中中寻求最为合适的交接点,让大学生自行呈现出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创新已经演变成了我们民族的魂魄,国家弱项兴旺不衰也必须将创新发展成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下的大学生都是新时期的年轻力量,是这个时期最拥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集体,如果这样的集体只会随遇而安,丢失了青春的创新欲望和拼搏能动力,中华民族将会和惰性一样停滞不前,失去能动力。创业是发展新的市场商机,建立创业项目团队,充分利用自己或其他各种渠道资源,创新的产品生产或创新服务,实现创造新市场价值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01

2.郭广生主编.我和创业有个约会―――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01

3.张英华、凌陪会主编.企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5

4.邱小林等编著.(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高等教育基础类).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02

篇7: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2.1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2.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2.3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社会实践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企业运营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2.4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创业项目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文化,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13)

篇8: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1.2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1.3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1.4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渠道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篇9: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摘要:市场营销专业关注于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比较普遍性的专业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不断展现出来,市场营销专业的普遍性,女大学生的职业环境,都给予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1]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探究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直以来人们在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都是笼统地从整体的视角去进行探讨,很少有人尝试着从女大学生的视角去审视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专业范围广泛,专业人才规模巨大带来的专业窘境,女大学生职业市场需求有限,社会对于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偏失,都使得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陷入到不理想的状态.因此,对于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其原因,并采取措施改变现状,显得尤为必要.

1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所谓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是以传统的就业渠道去获取一个职业,而是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需求合作的方式打造自己的企业.为了能够应对我国就业压力,国家和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其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以便能够在毕业之后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在此方面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其一,市场营销专业的性质,专业设立繁多,专业课程广泛,专业技术性不是很强,专业相关联的领域和行业多样化.这样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压力是巨大的;其二,女大学生的身份,现代社会中性别歧视的情况依然存在,部分关键岗位依然将女性排斥在外,女大学生长期处于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承受能力较差,往往难以应对社会职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看到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1.2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备理论依据

首先,从教育公平的理论来看,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具备高学历的女性人数也在不断提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允许非基本权利和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存在,而不是平均意义上的公平.也是说对于女大学生来讲,保证其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性,才是城乡教育公平性的最佳方式.其次,从社会性别理论来看,男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在就业市场占据优势,甚至获得高于其能力的社会地位,就是传统文化对社会性别造成的影响,女大学生受到各种程度的排挤和不公平对待,这就是社会文化层面的性别歧视.反对社会性别歧视,消除产生不平等社会基础,是社会性别理论的本质工作.最后,从女性学理论来看,女大学生应该摆脱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分工模式,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心态,以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地步,以便在未来职业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树立女性学的基本理念,引导自身的发展和进步.通俗来讲,注重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是符合女性学理论的.

2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此次笔者选取区域内五所大学中650名市场营销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和文献查阅的方式来进行,由此得出现阶段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1从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来看

首先,超过60%以上的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造成这种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偏见是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展范围和形式有关:多数学校还是以选修课,实践课的方式向部分学生开放,有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大学生去参加,有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大学生连听都没听过.其次,当前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调查中多数女大学生认为注重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有关,这可以促进女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素质的提升.[3]但是依然有部分女大学生对于此项工作的目的产生怀疑,认为其没有多大的效果.最后,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应该从大学入学的时候以个性化创业教育的方式来开展,由此形成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结合不同女大学生的特性,在最佳的时间段去开展女性创业创新教育工作.他们认为在大学毕业之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为时已晚.

2.2从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态度来看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的问题:其一,有十分之六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创业不一定会成功,这是受到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这表明当代女大学生依然受到传统性别关联的束缚,影响到其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其二,有一半的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保持着兴趣,虽然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案例不多,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女大学生在此方面有着较强的需求,希望可以以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实现自身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其三,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呈现出年级差异性,低年级的女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要高于高年级女大学生的热情,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对于创业的了解不断增加,风险意识,成功难度意识,社会和家庭责任意识的影响,使得其对于创业的热情不断降低.

2.3从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和劣势来看

市场营销女大学生认为自身具备创新创业优势的同时,也具备自身创业的劣势.首先,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业优势在于:女生有着更加好的忍耐力和亲和力,并且懂得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在理财方面发挥突出的作用,还有就是市场营销的女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人际交往素质较高,这些都是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其次,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业的劣势在于:家庭观念的影响,使得女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可度比较低,女大学生缺乏自信心,自身的抗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情绪化等生理方面的特性,也是制约其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堪忧,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环节,这都将成为引导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对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全面调整和改善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模式

首先以教学手段改革为契机,改变单一理论授课的教学方式,以学习创业理念为引导,以实践创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平台的构建,使得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之间融合起来,鼓励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在平台上展现自身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其次,注重市场营销学科与创业创新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相互促进的方式,使得创业教育课程展现出选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比如以小组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等方式去实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业视野的拓展.[4]最后,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个性化的需求,分别开设创业教育普及班和创业教育精英班两种模式,前者面对全体女大学生,注重现代就业理念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后者关注有着创业倾向的女大学生,注重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3.2建立健全全新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内容体系

实现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建立健全全新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内容体系,也是改变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格局的重要步骤.在此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多种学科知识的融入,尤其是与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女性学,女性心理学,性别与发展,女子教育史等,这些都是主张男女平等的性别理论,将这些课程融入到市场营销女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消除种种心理方面的困扰和身心的障碍.其二,实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结合女大学生创业实践条件,市场营销课程特点,实现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在市场营销课程上的融入,由此帮助女大学生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公关关系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

3.3高度重视各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为了能够激发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高度重视各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业经验的积累,也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来讲,需要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定期邀请区域内成功的市场营销女性人才,以在校园开展座谈会,演讲会的方式,给予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讲述创业的历程,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创业中问题的解决方式,由此在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心里面树立榜样和典范,激发其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二,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市场营销女生创业计划和作品设计活动,使得学校演绎着良好的创业氛围,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其三,积极融入到女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的活动中去,以亲自参与创业实践的方式,实现女大学生创业体验度的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来自于社会方面的因素,有来自于学校方面的因素,有来自于家庭方面的因素,有来自于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方面的因素.[5]对此我们应该树立女性平等的基本理念,积极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调整和改善,以培养出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素质的女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武.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xx(12):123-124.

〔2〕王又花,周发明.论高校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xx(06):108-112.

〔3〕马蕾.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1):162-164.

〔4〕李文.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网友世界,20xx(07):139-140.

〔5〕严毛新.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及成因[J].中国高教研究,20xx(03):45-48.

篇10: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当今新型教育理念,在整个高校中发展迅速。尤其在应用型学校中尤为突出。应用型高校与科研型高校最大区别就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应用型高校最紧要的任务。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要实现更高的目标,需要改进和完善相关教育体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为大学生寻求更加优质的就业。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进

一、引言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经济较快发展和高校大众化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就业的新型高校。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的特点是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为社会输送相关人才。目前,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这使得应用型高校要指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关注的重点,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很好的途径。在整个社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具有精力充沛、知识宽广、敢打敢拼、思维灵活的优势。同时早创新创业教育上也存在着经验不足、教师匮乏、资金短缺、实践不强的许多困难。有鉴于此,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要逐步进行改进,达到教学要求。

二、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应用型高校在政策上掌握不全面和不准确表现在对相关的体制和要求缺乏统一的理解,对于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理解不深。造成教学质量不佳,没有形成较为明确的思路。从体系上看。应用型高校在教育课程上较为单一,没有宏观把握,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模式较为简单,跟不上社会变化的速度,缺乏整体把握,不能建立出科学、整体的体系。从师资上看。应用型高校在师资队伍上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其他专业改行或兼职进行授课。这表现出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经验、学历层次、教学方法差距很大,不能培养出优良的学生。从理念上看。应用型高校不断加大宣力度,但由于观念、机制和思维等方面,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力度不够,在校内未形成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从环境上看。应用型高校的相关重点多集中在创新课堂、优惠政策、创业规模等内容,对于教学环境、地点、器材等领域关注度不够,这不利于教育的常态化和优质化。从实践上看。应用型高校在实践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求学校建立配套设施和实践基地。目前看,存在诸多困难,造成很多大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钩的问题,进入社会后创业成功率较低。

三、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采用的新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需求。因此应用型高校要与时俱进改进教育理念和方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整体上要营造出创新创业良好氛围。近年来,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关注与日俱增,营造出浓厚氛围。要求学校要努力打造出优质服务平台、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改善教学环境,推动整体发展。为了推动创新创业,高校通过加强创业孵化建设、开展各种“双创”示范基地、实施科技帮扶、补助优先等,建设培育机构,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效果,积极完善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汇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智能服务、公共推广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创业政策服务。学校职能部门发挥扶持和促进的效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弘扬主旋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使大学生的意识、精神成为校园中靓丽的风景。同时,还要拓展教育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训练,包括各类竞赛、课外科技、企业实训等,强化实践育人。并注重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建设学生创业中心、文化交流中心,通过举办双创论坛、举办名师名家讲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这样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2.在体系上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由于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自主创业能力较高的大学生,这与应用型高校发展相当吻合。当今,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需要,这是应用型高校亟待解决的任务,要采用最新的课程设计,要建立起新型的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把必修课和选修课并重,均纳入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制,激发学生创业兴趣,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开发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并积极申报各项课题。同时,教学资源要更加是广泛的传播,构建层次清晰、衔接顺畅、科学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实施上,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专业、分阶段的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在专业教育上要开设体现行业特点、融入创业思维和方法的专业课程,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在拓展教育上要帮助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课程教学和实训,对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尽快做到学以致用。

3.在师资上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师队伍上是要完善校内教师培训体系,在新进人员岗前培训中加入创新创业专题教育。还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建立和完善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的激励机制。当今对于创新创业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能力要更加具体和全面。要做到以人为本、终身学习、提升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这有利于多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发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尽快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开发潜能,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较为综合的知识结构,创新创业教育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因此,创新创业教师应该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才能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践。教师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娴熟的实践能力,将教育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知识,资源、和方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教学前沿,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4.在理念上要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主体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注重知识向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并重的转变,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创新,积极实践,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在教学理念上,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认清学生个体差异,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采取头脑风暴法、游戏法、角色互换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激发兴趣,加强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感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基层锻炼自己,增强技水平。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团队合作和科研探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5.在环境上要跟上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这与科研型高校有明显的区别。应用型高校仅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是明显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帮助和支持。这些力量要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因此,学校要今早融入社会。环境在变化,要求学校优化人才,建立创新创业综合环境,要做到创业与科研并重,这可以把具有创新的意识的大学生今早的挖掘出来。同时,政府要发挥协调引导作用,设立创新创业发展计划,对于具有较好前景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落实优惠政策,完善创业扶持,加大创业担保贷力度,简化流程,扩大规模,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还要进一步推动创业促进就业,提升就业质量,还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优先帮助。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创业要有人文关怀,企业注重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务实的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时俱进,完善自我。

6.在实践上要开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教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有所提升。因此,应用型高校更加重视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和提供保障。因此,学校要改进大学生创业园、创业俱乐部、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充足、有效的创业机会。目前,国内已经创办出许多创新创业基地,大部分雏形都是以学校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创创业基地,使得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学习和讨论以外,也能够建立良好的创业公司与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基地还要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训练和比赛。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申请专利等。还要连接校园与社会,沟通学生和市场,达到对于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通过开辟和完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可以构建创业群体,全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先进、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念,达到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与发到国家相比,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前景非常光明,尤其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是大势所趋。因此,应用型高校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学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以及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改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刻不容缓。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普遍认同,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大学生是最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的群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创新型社会的生力军。现在提高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必须要改进教育体制,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致力于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发展、壮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为大学生做好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辉.内涵发展视野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xx(4).

[2]刘坤,李继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演变及其深化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

[3]邹建良.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xx(5).

[4]丁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育体系[J].就业指导,20xx(5).

[5]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xx(10).

[6]田硕.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因素探析——基于江苏省典型高校的实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

篇1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表现薄弱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思想观念保守、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在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激发更多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1.2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1.3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1.4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渠道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2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2.1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2.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2.3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社会实践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企业运营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2.4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创业项目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文化,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xx(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xx(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xx(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13)

篇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与空缺。由于教育思维范式的僵化与滞后,一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想象力,难以突破思维定式,维持着现有的浅显化、盲目式、非实践性的教育状态而无法前进。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梳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讨;其次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从核心内涵、目标、体系、策略和模式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最后针对创业教育现状提出相关发展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要对当前国内的创业教育进行反思,面对全球化下新的科技以及经济模式的冲击,必须及时对现有教育思维进行反思,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大学生创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新锐力量,做好大学生创新教育,为其就业提供有效建议和方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能力,激发其社会潜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进而实现自身价值。

一、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来开展相关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Noll认为创业课程应该包括商业计划书,以及企业家职能教育、客观评价、创新想法、创业实践、政策环境;库里斯基则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从利用资源、机会发现、组织运营方面设置;英国德比大学David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团队合作为出发点,创业机会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模式方面:日本高校率先采用“工业试验室”和“官产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通过各种开创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评价方面:麦克马伦直接采用课程结果对比来验证效果;McMullanLong提出基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来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尽管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得天独厚的成功,但是仍有学者看到问题:辛格和麻吉担心越来越多创新人才得到社会认可,这必然导致对创新教育教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多优质教师队伍来胜任该职位。除此之外,创业教育相关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面临版权、质量等诸多问题。

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势头一片大好,伴随着新兴产业,创业浪潮的兴起,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焦点。我国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研究。在教育方法方面:刘洋提出构建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并同步改革教学评估等观点。同时,在普通教学中可以灌输创业思想,内容上对创新教育进行拓展。在培养模式方面:李秀娟提出基于课内教学结合课外实践,组织更多创新活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王亚伟从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出发,构建基于工科学生的创业培养方案。在教育体系方面:李世佼提出了多平台多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国内外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多个方向开展了研究,但是大都是从理论研究角度着手,没有切实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同时没有考虑到新全球化下经济文化变革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挑战,并且已有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维反思不够深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不能进行全面指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

1.创业教育内涵研究

创业教育的内涵就是从全方位打造培养创业者,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实干精神、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乐观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及创业本领,使大学生能适应创业的艰苦环境。创业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创业是成就一番事业,狭义创业是创建公司。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的创业精神、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毕业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创业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参与其中更多掌握创业基本技能,能够激发创业潜能,其核心本质是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业教育目标研究

目标作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校可以基于目标制定系列创业教育内容和相关评价指标。学者从诸多方面对创业教育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应付复杂环境从容的乐观态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创业的复杂的社会环境,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学习和积累社会经验的能力,独特的意识,敢于为天下先的敢闯敢干的精神;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立业思维、创业品质,使学生掌握创业途径和方法,在未来职位上更能够积极主动。可见,目前创业教育的目的不尽相同,未来创业教育的目标仍需要深度探讨和优化。

3.创业教育的体系研究

创新教育体系是整个创业规划过程中各种教学元素的有机组合。有学者提出:以课程体系为中心,协同创业实践、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共同构建整个创业教育体系,还应包括实践体系、组织体系、资金等体系。有学者提出以政府提供保障,以创业教育为主体,共同构建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有学者提出构建省级扶持的校企的创业教育平台,在平台中增加课程、体验、实践等教育板块,在教学内容上扩展创业业务领域知识,从全方位打造创业教育模式升级;有学者提出构建多资源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政府牵头,社会导向,学校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由此可见,研究者们教育体系各有己见,不尽相同,仍需要同化统一的教育体系。

4.创业教育内容研究

创业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最早接触的创业知识,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及创业生涯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内容设置方面,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信念、劳动、创新、挫折等方面合理设置内容;有学者以创业意识为培养重点,主要包括合作意识、自主创业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和创新的创业意识;有学者认为从创业知识结构、心理品质与能力、意识方面进行教学内容设置,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最有效的创业知识传递载体,创业意识是通过各类学科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领导、组织、管理、协作等能力共同组成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体验、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意识方面设计创业教育内容。

5.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大体上可以分为:课堂——实践——管理的“三位一体”模式,即课堂保证理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管理服务为保障,强化创业技能,全面服务大学生创业之路;孵化模式,该模式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和能力,设置配套的培养方案,通过阶段性调整,最终走向创业;多层次——多平台模式,普及和提升等多层创业教育相结合,同时借助多课堂联动教学平台和多元实践平台培养大学创业能力。

6.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

大学创业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所趋,创业教育也是促成大学生创业落地的重要途径,如何落实创业教育是关键所在。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要符合国家政策,同时要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不能偏离现实好高骛远;有学者认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实践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共建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学者认为加强校企的有机结合,深化教育内容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开展创业指导,加强师资力量,加速创新成果落地;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应与社会发展高度同步,了解当前国际大环境及国家政策,完善相应创业课程,提供更多有利于创业的便利条件和政策,提供更多的实训和孵化器。

三、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反思

本文阐述的对“新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维的反思性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创业孵化的地位及其影响作用的新探索。通过实际开展调查调研,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的地位,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对社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仍需要对大学教育进行新探索。2.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与专业化关系处理重新探究与定位。专业教育是学生毕业的基本考核要求,学生能够探索创业和专业教育之间的承辅关系,利用创业思维,最大化专业价值。因此,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教师队伍与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重要性。3.创新创业教育者水平与结构问题反思与解决路径分析。剖析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队伍结构,反思教育者水平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途径。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现状及未来出路。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现状,阐述目前存在严重的问题,并就调查分析结果,结合现有的创业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和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李长熙,张伟伟,李健楠.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

[2]王丽娟,吕际云.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中国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xx

[3]李洪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xx

[4]王雪双.构建政府引导的全社会层面的国家创新体系——英国《创新国家白皮书》解析[J].中国高校科技,20xx

[5]周小丁.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J].德国研究,20xx

[6]丰子义.全球性与现代性[J].哲学研究,20xx

[7]任平.新全球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挑战和应答[J].江苏社会科学,20xx

[8]李德顺.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们的战略[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xx

相关专题 常态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