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评价论文

小狐才露尖尖耳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狐才露尖尖耳”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学美术教学评价论文(共1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浅析美术课堂探究性学习

作者/郑 军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探究性学习已被大家认同,并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尝试,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在平时以及公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那种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现象已有所改变,但另一种极端现象却屡屡发生,那就是整堂课让学生摸索探究,最后不知所云,不好收场。虽说探究性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如果缺失教师的正确指导,听之任之,让学生进行无指导的探究,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这方面的尝试,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适时扶持 有章可循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扶持,让学生有章可循。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出示一些相关的大师作品或同龄孩子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还能分散教学难点,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扶持。对于那些内容复杂,名目繁多的课,我会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从而为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探究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有时也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供学生参考。探究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指导,可以让学生真正从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2联系生活 有据可依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我认为美术课的探究活动应该联系生活,以生活为依据,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探究。学生探究学习的是自己生活中的现象,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积极地投入。如在上记忆画《我栽种的植物》一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自家阳台、小区或游园里的植物,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和想象,自己栽种植物时的情景,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模仿栽种时的动态,学生觉得有据可依,降低他们创作的难度。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3分段探究 循序渐进

探究性学习要体现一个阶梯性,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征以及知识水平,注意横向联系,分设层次,建立几个由底到高逐步递增的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框架:先模仿、再半创作、后开展独立性的创作活动。也可以先选取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探究,开始讨论的问题可以简单些,好让学生在第一阶段有所收获。在获得一定认知基础和有成功体验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我在教学《动感生活》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回忆运动员的动作,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把人物一刹那的运动进行分解,探索人体运动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创作任务。

4多种方法 激发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八年级的《面具》,假设简单地让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设计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面具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面具“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八年级的《校园一角》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校园里的篮球场、假山、花园、雕塑等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大自然就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动手上。美术学科尤其如此。美术课探究结果的表达以作品展示为主,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更通过动手操作的作品来表现。我在教学中,无论绘画课,还是手工课,甚至欣赏课都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所以,探究性学习所达到的目的是手脑并用,协调发展的结果。只有动手又动脑,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根据内容 有所侧重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摸索和探究的,有些美术史知识或传统的技法,是需要老师新授的。当然在传统技法上如何去创新,是我们倡导学生去探究的,这就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提出的问题形形色色,想研究的问题很多,且各不相同,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选题的问题。对于一些问题,如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仍不能接受和理解,那么就不必让学生强行研究,而应该等他日后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到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这一课题的探究。

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探究教学的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对它的研究还只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篇2: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历程

从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历程上,我们不难看出,综合材料艺术与传统的美术学科中对材料应用和运用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这些重要的区别在于:综合材料艺术是以绘画作品中材料的综合、和谐运用为主要的研究目的,而传统的综合材料艺术则仅仅是将材料视为绘画手段其中的一种,并未将绘画材料其自身所具有的质感、美感以及不同材料的混和所带来的对比效果进行细致的研究。如果从这个层面和角度上来看,综合材料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对传统美术绘画表现力方面的一次有力的挖掘与推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艺术事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因为有关部门对于文教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早已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材料艺术作为一门外来的新兴美术学科就开始逐渐受到了美术领域的广泛关注。而得到这种广泛认知和推崇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国画在材料使用方面是可以和综合材料艺术有一些融会贯通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绘画材料看,战国时期有帛画,在秦汉时期有墓室壁画,汉代有漆器工艺,都能折射出一些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影子。但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与综合材料艺术的研究方式相比,在很多方面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的研发与运用方面一直是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我们所认识的国画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还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绘画的一些基本材料和工具,这样往往制约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中国传统绘画及其他本土艺术在艺术表现力的探索方面缺乏一定的变化。

二、综合材料艺术与美术教学

我国在“85美术新潮”阶段,综合材料艺术被推行利用,进而引领了风靡一时的材料艺术革命。在这期间就有许多人意识到了,综合材料艺术实际上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想要将综合材料艺术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就需要充分的挖掘、整理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运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同时还要借助综合材料艺术在材料使用方面所独有的自由、广泛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广泛的、开阔的艺术视野以及大胆的艺术理念,在这些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学生还会进一步的形成比较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或者是对多种绘画材料的驾驭能力。而这些方面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际上,在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一些艺术院校都增设了与综合材料专业相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感受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而言,关于综合材料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的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是相对滞后的。换言之,就是在当下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发,综合材料艺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实施的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实际上都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综合材料艺术的概念以及自己所做的作品是否符合综合材料艺术的要求等有所困惑。实际上学生拥有这样的困惑是十分正常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综合材料艺术独有的材料使用的自由性对学生简单的绘画理念已经产生明显的冲击。

三、综合材料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

(一)走出传统的美术理念束缚

综合材料教学,开始就是要要求将学生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写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转化为对形、色、质在内的绘画基本形式要素的构成与表现的研究。对于一些基本绘画中普遍、常见的规律的认识属于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不是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涉及。通过让学生对绘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让学生能够对传统和当代艺术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学生就会以一个比较广泛的视野来对自我的艺术创作加以认识,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进行多种知识的融合性学习和教学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作为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材料教学,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尝试进行各种知识结构的融合的。就综合材料教学实践来说,其本身要求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学习心态对待各类艺术形式,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欣赏、研究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绘画表现手段和形式进行独立创作的自由。当然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材料的“综合”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各大画种的肤浅混合,也不完全是对现有的画种为专业来进行教学实践的学科的简单替代。它应该属于一种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进行更好的深化和补充。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一种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趋势。

(三)注重综合材料本质的发掘

对于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和教学而言,实际上都需要重视对材料的特性、本质以及内在精神的充分认知。在这样的认知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对材料进行综合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规律处理不同材质的结构与造型,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色彩等诸多艺术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天然的材质还是人造的材质,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只要是它们的物理特性、潜在的表现因素被注入了作品内在意蕴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个人艺术观念方面的某些暗示。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综合材料教学应该注重对材料、造型、色彩等位置的相互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创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质地所体现的形式美感的敏锐认知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综合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美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现代艺术对传统的革新,在大多数时候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精神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取向上,更多地还表现在物质意义方面,也就是物质意识上艺术语言的强烈变革。工具与材料的变化给绘画表现方式带来重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已成为了绘画形式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语言的变革在对绘画的传统表现方式进行更新的同时其所产生的新奇、陌生的视觉效果实际上也在不断地改变,从而引导大众的审美改观,而这样的改观就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源泉。

篇3: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作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一个人只有在思想活跃的状态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做,突发奇想,使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的状态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欣赏作品。

二、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是对自己发展的一次突破。他们可以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要启发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大胆想象,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潜能,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意境表现出来。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热闹而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人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状态下才能利于进行创新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适合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新时期的艺术教育。

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自己主动去探究疑难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实践、创造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美术欣赏,引导学生去发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创新是从发现开始的。教师的首先任务就是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作品的美,从而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引领方向。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得到感染,开始酝酿创新意识。

六、课内向课外拓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多种途径

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种天性,美术用品的技法、绘画材料和工具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学生对作品的求知欲也随之产生。有了潜在的审美意识,教学还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去表达自己的想象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参照,培养学生质疑、善问、多思多实践的习惯,创新的作品就会在欣赏活动中产生,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启发,视觉空间得到充分扩展,最终创新出作品。总之,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着重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创造力的火花,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篇4: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审美情感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一)审美情感的含义

何为审美情感,就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与态度。创作者创作优秀的作品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作品这一媒介让其他观赏作品者也能体验到创作者的.情感,审美情感就是在这种情感交流中产生的。审美情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感;二是痛感;三是深层次的快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体验到快感和痛感,但是很少能够体验到深层次的快感,而审美情感就是深层次的快感。审美情感在大多情况下会表现为一种审美快感,最浅层次的审美情感仅体现在生理上的愉悦,中层次的审美情感体现在心理上的快乐,高层次的审美情感则体现在精神层面。

(二)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学生自我审美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学美术时应当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个人色彩和特性,结合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发展情况作出教学方针,督促学生能更好地培养审美。中学美术教育意在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化与艺术之间的结合,使学生能从中受到创作灵感。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传授知识的同时多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当今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当要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就是全面发展中的一部分,美术作为一门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泄情感,减少压力。中学美术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1.陶冶情操:人的行为举止通常是受情感和理智控制的,因此情感对人生实践有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就是通过作品中诠释出来的美来影响人的精神和心理,让观赏者能保有一颗真挚而丰富的心灵。

2.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分为两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没有形象思维是不能形成逻辑思维的,而形象思维的基础则是审美情感。人们只有先看到某一事物的外貌特征才能将事物在脑海中形象化,然后对形象化的事物进行逻辑性的思维考虑,所以审美情感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扩展。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学生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如何开展以及教学内容如何安排都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仍有一部分中学美术教师保持着传统美术教学观念,不关注学生情感上的培养,只灌输美术知识,这样学生难以创作出具有个人情感特色的作品,学生只会局限于书本知识,很难适应日常生活的磨练,同时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的创造能力被磨灭,影响了学生继续学习美术的兴趣,最终放弃学习美术。有些美术教师过于关注自身的美术技能提升,对所谓的审美情感嗤之以鼻,认为只要技能提高可以不重视修养,也不关心教学理论的学习,这样长久发展下去只会导致自身教学观念过于传统不合时宜。另外,由于升学考试的影响,学校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考试多注重对学生文化课的提升,并未重视美术教育这一审美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美术课程可有可无,对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很多学校都已经将美术课换成了主课。美术课地位的一落千丈很难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很多扩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活动都无法展开。

(二)课堂教授内容枯燥呆板,缺少富有情感的作品

课堂氛围过于枯燥呆板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从心里减少对美术课的轻蔑,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点的严重阻力。课堂内容的过于枯燥不仅仅是源自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还和美术教材的“不通情理”有关,中学美术教材在编制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对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缺少关注,不能够吸引学生提起兴趣进行观赏。另外,美术教材在选取素材上集中于中国本民族这一话题,对国外的素材选取较少,这就导致了教材内容单一化。美术不能局限于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国家,而要综合民族、时代、历史三方面进行选择考虑,中外古今的美术题材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观赏的素材。同时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上,缺乏吸引学生的美术兴趣,就不能给予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

(三)教师教学模式化过于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容易让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逆反心理。随着现代科技融入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美术教学中借用了多媒体为吸引学生兴趣提供了帮助,但过多使用多媒体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那就是很少有机会让教师进行亲身示范,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帮助,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师只需要动动手指头,对学生实际操作不会带来任何帮助。例如美术教师在讲解某一油画作品时需要掌握的技巧和知识,但是有了多媒体这个媒介,教师通常会选择利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展示一些油画作品,通过“张张口”进行技巧手法的讲解,认为学生就能理解,能实际掌握了,实际上学生对技巧知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不会有深入的研究。

(四)学校教师在指导学生培养审美情感方面作用不大

学校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教师引导作用却不能全面的发挥出来,这使得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得不到周围环境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在美术教师进行教授知识时,能通过作品诠释的内容和意义为学生更实际的了解到社会百态,人文背景。美术情感的教学需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创新性的赋予在作品中,对美术涉及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探索。美术作为一门审美塑人格的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来帮助学生清楚认识到何为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美术这门课程却是其他文化课的附庸,可有可无,美术的魅力都被教学安排给泯灭了。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对同一幅作品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尤其著名的是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学生会对微笑有什么意义,或者微笑背后有什么故事等等充满好奇,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引,针对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三、加强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措施

目前想要加强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就必然要以当下实际现状为主进行思考,“好钢用在刀刃上”,目前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态度问题以及学科本身存在的缺陷都是一直以来学生不能深入学习美术的重要因素。原本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在对当前美术课程现状感到失望甚至放弃了美术的学习。首先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当要知道美术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着非常卓越的提升效果。现如今,拥有优秀的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才是各行业积极追求的,想要成为美术人才势必要对美术进行系统学习和深造。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美术技能,更能提升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认知。

(一)适当使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师能够将美术作品体现的方式也由纸张扩展到了网络、影视。多媒体的多样化使得好奇心较重的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知识,也能减轻课堂枯燥的氛围。然而多媒体的应当不适当,就会减少教师的示范职能,教师应当结合多媒体和自身示范职能,为学生更实际地掌握美术技巧合理安排多媒体的使用。同时教师的审美情感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审美情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对创作的作品要注入自己的审美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辨别美。

(二)加强学生对美术文化的学习

想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美术文化,文化与艺术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对文化多些了解,他们才能打好美术基础,拥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升华自身的精神层面。学生在初次接受作品的熏陶时,更多的是好奇,并不能足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对作品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层次阅读作品,理解作品传递的情感引起共鸣,要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体验曾经的情感。只有学生能自主地对作品进行赏析,能真正意义上理解作品,才是审美情感的提升。

四、结束语

想要学生真正看懂一幅作品,必然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生与作品之间情感的交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给予学生的是无尽的财富,它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人格,拥有高于他人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是美术课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

篇5: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改革中学美术教学鉴赏课的教学观念

以前很多美术老师将美术课程当作是培养美术人才的专业课,轻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轻视增强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降低美术教学效果。所以现在美术教学要转变过去片面、陈旧的教学观念,将陶冶学生美的心灵、增强学生审美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应该面向学生,按照教学内容,运用美术作品蕴含的艺术感染力去吸引、感化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够达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提高美术鉴赏课的互动性,提高学生鉴赏力

中学美术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美术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力。传统美术教学运用老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的模式,为符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老师在美术课堂教学时,要积极调动起学生思维,运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来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针对某些美术作品,让每个学生主动发言,讲述自己对于作品的感想,另外还要列举些艺术价值相近的作品,让学生对比、分析作品。鉴赏课可以具有不同种类的课堂形式,老师应该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体验,营造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创新美术课程。例如在名画“蒙娜丽莎”的鉴赏教学中,老师可以忽略传统的分析过程,在课堂上实施广泛的讨论,让学生针对此画提出自己的感想。美术是没有羁绊、没有束缚的艺术,自由发散的思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创作美术作品的欲望,帮助他们开阔艺术思维。而在分析相同、类似作品时,如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星空》等著名作品,虽然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梵高的作品风格,但在欣赏和分析过程中,多多少少能够体会出作品中色彩对比的浓重响亮,并体会梵高内心深处存在和不断升华的感情线索。

三、为中学生再现美术鉴赏课的艺术情境

在中学美术鉴赏课中,大部分时候学生难以体会到作品中展示出的大家风范,但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艺术欣赏的空间,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体验。例如在美术课难以完全体现艺术作品的情况时,老师应该采取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优良的艺术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的魅力。另外老师应该在条件和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到美术馆、艺术节等文化场所,让他们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提高他们的艺术情操和修养,开阔美术教学的范围,为学生创造出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更多、更全面的艺术内容。本人经常运用网络将优秀艺术作品展示给学生,例如塞尚的作品《窗帘、小罐和高脚盘》、毕加索的作品《双手交叉的妇人》、雷诺瓦作品《煎饼磨坊》、凡高作品《嘉舍医生画像》等。虽然学生难以亲眼看到这些名画的真迹,但现在网络特别发达,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再现美术作品。此外,有能力的老师应该多联络美术展览馆,在展览馆方便的情况下,老师运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展览馆参观,感受艺术的魅力。将中学美术鉴赏课安排在这种环境下,可以促进学生放松心情、开阔心胸、陶冶情操。艺术作品是要人们鉴赏的,而中学开设美术鉴赏课,给学生提供美术学习和艺术欣赏的平台。

四、设置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鉴赏能力

美术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科相比较,其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经常使用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来评析美术作品,还可以设计海报、制作手工品、制作小电影或拍摄视频等。研究性教学要比传统模式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实施美术创造时,更好的理解和体会美术艺术鉴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为鉴赏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不能只鉴赏名画,也要重视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不但要开展学生自评活动,还要要学生间积极开展匿名互评,从运用认真的态度研究课题以及在实践中所展示出的投入程度,到在合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能力的差异性。学生间互相评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个人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临摹或独立创作美术作品,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到艺术的魅力。另外课堂创作后应该组织学生对学习进行探讨,自评或互评各自的美术作品。美术是艺术的门类之一,学生积极讨论美术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最好方式。老师对学生的创造和学习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并反思评价的结果。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讨论,再请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由老师进行总结。这个过程让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美术。中学美术教学鉴赏课程拥有特殊的魅力。在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下,学生要拥有更强的领悟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另外美术课程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挖掘和培养学生美术天赋,让所有学生成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青少年。中学美术应该担负起改革与创新美术教学和鉴赏课的重要责任。

篇6: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我学习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从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开始。兴趣作为推动学生持续学习的主动力,是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础。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教学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应该用温柔亲切的谈话方式,打开学生心扉,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名家画作,让学生通过双眼观察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而形成对艺术的整体感知。使学生在创作中,能够站在名家角度思考问题,力求创新,获得成就感。中学生面临着庞大的学业压力,在枯燥的现实面前,美术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进行黑板报创作或书画作品展,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尽情的发挥自身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释放学业压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创作的乐趣,才能帮助学生将创新思想融入到自身学习与生活中。

二、优化教学方法,开拓求异思维方式

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教改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保持着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教学灵活性与创造性。所以,优化教师教学方法对开拓学生思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操作方法为:

(一)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的合作学习法。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过程之中,通过互相探讨与交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合作学习法可以有效运用到美术课程教学之中,比如让全班五名同学同时完成一幅抽象画。五名性格各异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差异,所以此时就需要一名组长来统一五名学生的意见,当五名学生意见一致时,就可以开始作画,最终完成的画作必将是统一风格。

(二)求异思维。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某些作品的创新元素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在欣赏毕加索这类立体抽象派大师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并将作品中五官形体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一种新式结构美。在这一过程之中,美术教师要尽量压缩学生观察时间,促使学生在脑海中产生一种瞬间影像,进而通过顿悟,开发创新思维,激活灵感。然后在创作工程中,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大胆使用多种元素,尝试去构建一种新式的绘画。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激发出想象力,有助于求异思维的锻炼。

三、加强创造想象,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美术学习与创造的基础,即使是一幅速写素描也需要作者在脑海中绘制一张理想的图像作为参考,然后朝着理想图像努力作画。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胸有成竹”,其含义就在于作画之前的构想。所以,想象能力决定着美术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名家作品赏析,这些作品能够为锻炼学生想象能力积累素材。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专门设计一种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愉悦,从而产生想象的动力。

四、因势利导,在课堂上生成“错误”

中学生不光处于生理发育青春期,其思维方式也处于“青春期”。中学生受到自身知识限制,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会伴随着“错误”。但事实上,这些宝贵的“错误”正是教学中可以用到的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审视,从而培养出创新思维。例如,在欣赏朱耷所创作的鹌鹑图时,画家朱耷自比为鹌鹑。教师让学生猜为什么画中的鹌鹑是愤怒的表情,学生答道,是因为鹌鹑蛋被偷了,这个答案引发了一阵哄堂大笑。教师可能会觉得学生的回答不可理喻,但是仔细一想,学生的说法并没有错。鹌鹑之所以会愤怒,自然是因为自己的蛋被偷了,而朱耷自比鹌鹑,那他被偷掉的“鹌鹑蛋”,就是他的国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妄加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因势利导,在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中,传递知识。

五、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正确的教学评价在为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找到努力克服的目标。教师在审查学生作品过程中应该站在学生角度,正确给出评价。这样不但能够保持学生学习乐趣,还能从学生眼光来观察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内心世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学生之间互评可以使他们发现彼此之间的优点与缺点,学会扬长避短。当代中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自尊心极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为其树立学习创造的自信心。无数实践证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是通过积极方面的鼓励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并通过良好的学习交流使学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六、结束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家发展与兴旺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引导。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创作是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学校开始,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核心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构建评价体制,进一步将创新思维融合到中学美术教学之中。

篇7: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统观教材,有的放矢

就目前的美术教材来看,每一册书中,基本都囊括了绘画知识、工艺技术、手工制作、作品欣赏等多种教学内容。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可以说都是美不胜收的。然而,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深入地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侧重点,比如,有些内容是侧重于社会生活美的,侧重于欣赏美、表现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有些教材则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德育因素较多,还有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侧重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等。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只有统观教材,有的放矢,才能将教学的意图放到最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观察生活,直观示范

美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在对学生进行绘画基础课的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美之外,还应注重示范的作用。这样,在学生的观察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感受到生活中其他人感受不到的美妙,在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能够具体、深刻地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的美;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够逐渐地发现各种形体之间组合而产生的微妙变化和美,在提高审美和创造美能力的同时,能够丰富对生活中各种美的认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只有学生观察生活和教师直观示范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综合地感受,鉴赏美。

三、现代技术,合理利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虽然多媒体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美术课程都适合多媒体教学,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让其教学优势发挥到最大,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8: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美术教育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充分发挥

创造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源泉,是社会文明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石,是人类区别于普通生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大脑智慧的结晶。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常常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和改善周围的环境。这些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外界事物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符合,因此,创造力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能力。国内外的许多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的工作能力要比左脑强,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右半脑是我们进行形象塑造和造型匹配的总管,而左半脑是负责逻辑思维的。学习美术是对我们右脑的极大的开发和利用。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世界排名中往往都名列前茅,而在动手能力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甚至还不如一些排名靠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实际教学中,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强,思维呆板,往往是高分低能的代名词,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许多大学生甚至不会做饭和洗衣服,这种状况削弱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化和创新水平的退化。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而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往往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在现代的教学体系中,美术教育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一项。一些美术家,如大卫罗德斯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在我国的新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加重了学生的美术创造性和创造力教学比例。

二、美术教育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在这一时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以个人或团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项活动,尝试各种作品的制作过程,学会美术欣赏和美术描述的方法,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提高美术创作的持久兴趣,用美术的基本表达要素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激发创造的欲望,发展个人美术创作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的学生一直对古板的教学活动和沉闷的创作环境感到枯燥和厌烦,而“应试教育”进一步伤害了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美术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缓解学生对校园生活枯燥乏味的感觉和情绪。让学生感到严肃活泼,紧张和谐,这才是我们现代美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美术教育和各学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美术教育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许多学科都渗透了美术教育。在现代教育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要运用图像、符号来科学地阐明和剖析问题。这些图像和符号就是美术的基础,学生运用美术的基本知识和美术欣赏能力,可以较为轻松地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运用美术创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讲解使学生在欣赏实践中去认识、去分析,去深刻理解怎样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观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最主要的是要领会作品的主要创作思想和艺术美感,使学生陶冶情操。以世界名著为题材的画,不仅能供学生欣赏,同时也能了解故事梗概,若再认真读一遍原著则更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如看过《西游记》的动画片或者电影后,则对《西游记》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理解,在脑海里会形成《西游记》的总体架构,理清文章中各角色之间的关系。此外,美术教育在学习历史、地理、立体几何等其他学科时也发挥了较大的支撑作用。如书画在考古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书法艺术让你领略世界文化源远流长的震撼;美术作品则可带我们返回历史长廊,感悟历史精髓……总之,美术素质教育使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变成了生动活泼的发现之旅。这些既形象又具体的立体教学可以加深记忆,加强教与学的互动。学生学习美术有广阔的前景。社会在发展,美术素质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天性,尽情激发他们创造的灵感,让他们用灵巧的双手,打开美术之窗,步入艺术的殿堂,撰写自己美好的明天。

篇9: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传统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式上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强迫学生吸收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艺术思想,这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心态,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形成了消极的抵抗心理。新课改提出,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应该呈现的是双向性的结构架势,一味地强行灌输知识,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要求,且教师的教学目的也不能得到实质上的实现。初中美术课程一向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教师把陈旧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起到的是指导与组织的作用。

2丰富了初中美术的教学内容

初中美术课程不仅让学生的基础美术技能得到提升,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美术课程中对创新思维的积极培养,能调动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并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增强。因此,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促进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通过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出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具体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引导和启发。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新型思维的开发和利用,还能帮助学生打破原有的传统思维,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创作出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美术作品。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造成所有学生的美术作品都一样,毫无创造性可言。不仅创作风格相似,整体立意、表达形式也会越来越趋于相同。从教学方面理解,这种趋同现象的产生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同样,在具体的美术相关课业的培训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模仿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训练。模仿训练是美术教学的基础部分,针对中学美术,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新型模仿教学。新型模仿教学是在模仿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并不是要求学生进行完美复制。新型模仿教学要求学生在对美术经典作品进行模仿时,要充分融合自我风格和自我特色,不能盲目照搬或模仿。可想而知,如果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完全不进行自我思考,也不对作品进行赏析和特点研究,只是一味复制作品。这种训练根本就没有任何效果,相反,还会让学生陷入死板、呆滞的思维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是无法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即使能创作出作品,其作品也会像作者本人一样,显得呆板、乏味。总的来讲,这样的美术作品是不具备任何艺术价值的。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学内容也完全不符合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

3促进了美术教学方法的革新

针对中学生美术教学而言,学生创新性创作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重要内容等同于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和锻炼。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思维能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刺激。就初中美术教师而言,创新性的教学思维可以促使其进行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种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得以体现:其一,在美术鉴赏方面。教师在进行具体的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时,可以将作品相关的音乐、视频以及故事进行充分结合,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和品味。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且形象的美术意境。在这个意境中,学生可以自由轻松、积极主动地进行作品学习,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意蕴。其二,作品讨论方面。针对某些争议较大的美术家及其相关作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辩论。根据学生自我观点,可将其灵活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完成后,小组间成员可自行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激活自己的脑细胞。这种让学生自主辩论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换言之,这种相互启发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潜能,还能同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三,美术理论知识方面。针对纯理论性的技法理论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技法理论教授。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可以适时增加游戏环节。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美术相关技法理论的吸引力,还能诱使学生爱上美术,从而自发主动地进行美术技法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4培养了学生独特的美术个性

作为一门兼具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美术对学生的要求极高。无论是学生自身的艺术个性,还是其绘画风格,都要求独树一帜,不得雷同。然而,与传统的教学课程所有不同,现在的美术教学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个性特色、创作偏好等各方面因素,为学生量身打造独属于该生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就是说,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个人特色的美术创作者。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不得不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敏感性,才能激发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探索,从而发现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美术创作风格。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学生创作出的美术作品才会具有美术个性,同时才能真正表达作者心中所思、所想、所感。就美术教育的整个过程分析,中学美术教学只能算是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学生的美术个性,还是学生的美术修养,也都只处于萌芽时期。这个时期对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学生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家庭因素,还是学校因素,抑或是社会大环境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引发学生美术个性和修养发生重大改变的未知因素。对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实时观察和追踪,充分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美术个性进行及时发现和深入挖掘。这样,就可以充分促进和推动学生美术个性的发展和提升,从而有利于学生艺术个性以及绘画风格的形成。

5结束语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就无法完成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美术审美原则的创造性人才。

篇10: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中学美术学习个性化培养反思

1.不要让自主学习变成变相的“灌输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个人成为自我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指导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性的社会中,只有自学才能解决知识的无限性和受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由被动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被看作是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但轻率的自学仍固守着“自学———归纳知识要点———临摹练习”这一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仍只注重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简单地把学生占有可支配时间的多少作为“生本化”程度高低的决定因素。学生被引入教材编写者预设的轨道,微化了探索的空间,失去了发现和创新的可能,一种变相的灌输随之产生。在美术创作绘画方面经常出现这种矛盾,目的是要求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但教师往往不放心,在学生绘画前喜欢把要求讲得过多过细,另外一些教师往往把小事化大。当某一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教师就会下令全班同学注意这个问题。致使学生在绘画时不知该注意哪些问题?原本应该是自主化、个性化的绘画创造最后成了千篇 一律的画面。

2.不要让合作交流变成华丽的摆设。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对“自学”进行反思,是想还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一些难以忘怀的探索,多一些令人激动的发现,多一些印象深刻的交流,多一些心情愉悦的合作。美术教学中,尤其是手工制作课,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但真正参与设计和制作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大部分人充当的都是旁观者的角色。教师稍不留意,小组合作就给一些人提供了在课堂上随意走动的机会,甚至给少部分人提供了免带工具的机会。一节看似热闹活跃的合作课,其实是一节自由活动课。如此的合作演变到最后就成了少部分人施展能力的舞台,造成了大部分人学习的依赖性。不平等的受教育现象就这样悄然地产生了。

3.不要让“开放性教学”变得不开放。美术个性化练习,是相对于传统临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常表现在丰富的想象性、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等方面,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自由度和参与面,是学生处理信息、拓宽思路、发展个性、开放潜能的一方必不可少的天地,其重要现实意义已在崇尚学习、追求创新的今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还有很多老师把美术教学过程简单的分为互不联系的两大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操作。新课的导入,新知的传授,方法的运用,尽管都有学生存在,但学生充当的只是参与者,一切都在老师的无形掌控之中进行着。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部分老师怕学生的思维太活跃控制不了,不敢放开让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不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名为个性化的练习,其实都是在教师暗地指导中进行的。

二、中学美术学习个性化培养策略

1.诱发学生“好奇”,促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是个性培养的前提。(1)展示生活之趣,以趣激趣。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发现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展示资料之美,以美激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非常重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摄制的录像,营造出美的情境,使学生很愉悦地接受与新课相联系的内容,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鼓励学生“好问”,促使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是个性培养的关键。(1)还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为学生营造由不会问向会问、好问发展的良性环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质疑问难,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潜能得到发展。(2)赋予学生设问质疑的权利,为学生创设可以自主提问让他人思考的活动情境。教师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让他人解决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挑战心理,采用“各自为战”“分组分群”“你一言、我一语”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在解决问题时具备独创性。

3.鼓励学生“好为”,促使学生勇于解决问题,是个性培养的核心。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解疑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要激励学生浅显的问题自己解答,遇有争议的问题集体探讨,较难的问题师生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疑的过程中提倡先猜测再验证的设想,注重联系实践活动,讲究团队合作。例如我在教《自行车的故事》一课时给学生制造一个难题:手工制作的自行车怎样站立起来?学生在积极的求索中发散思维,不断尝试创新,对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4.引导学生“好省”,促使学生善于反思学习过程,是个性培养的保证。一个善于创造的人,必定是善于通过自我意识的监控,主动反思学习过程的学习主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留一些反思和省察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时间,引导他们及时科学地梳理、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过程,从而超越既有经验,突破习惯限制,形成崭新认识。总之,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氛围,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激励引导,提供展示机会,而且要落实到每节课,针对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常抓不懈,真正使美术课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让表达个性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追求。

篇11: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直觉理论对于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直觉一词,生活中经常涉及。何为直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受。它依赖已经获得的知识储备和主观经验,是诸多印象中产生的最为直观和深刻的一种感受。远至西方的哲学大师柏拉图,曾有言“直觉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层次。”近至当代法国文艺理论家玛丽坦,认为创造性直觉是源于人类灵魂的最高地带,是一种纯精神性的活动。甚至在文艺评论家克罗齐的眼中,直觉就是艺术。个人认为,基于儿童阶段的绘画训练和发展,青少年阶段的绘画理应更注重直觉能力的培养。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早有此总结,认为越是成人应当向儿童学习美术。因其本身特有的认识、思维和自我表现方式使其创作在不限定想象和表现形式的前提下很快就能进入创作状态。也可以说,直觉理论是儿童画形成的依据。而脱胎于儿童时期的青少年对直觉的把握相对成人会更直观,似乎对艺术的终极追问再一次回归到原始状态,回归到直觉,这就为青少年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理论动力。

二、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依旧离不开直觉能力

直觉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方面,它还直接作用于人的一生甚至各行各业。比如:艺术家对于生活中寻常事物的审美发现;农民对于农作物、气象的主观预感;公安干警的敏锐洞察力;演员忘我的喜剧表现力;美食家独到的味觉;女性独特的第六感觉……可见,不管何时从事何事,如果能注意发掘和运用直觉理论可以取得更为便捷的效果。这种“高层次”的直觉不同于儿童的直觉。如果说儿童的直觉是无意识的,是其感官综合感觉的话,那么青少年的直觉则更多地向成年人靠近,即“高层次”的直觉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基本概念,同时在此基础上构成个体的新的直觉。

三、直觉能力在其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1、情境渲染

“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克罗齐如是说。课堂情境的渲染离不开空间环境,环境通常可分为空间设计、材料配置以及气氛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课堂上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学生的情感调动、情感的抒发都要直觉。它的发挥会对它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创造潜能开发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和仔细观察的机会及用于标示、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基于这个理论,笔者在践行以上氛围渲染的同时,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很多尝试。在《造型.表现》模块中,涉及到动物造型的内容,笔者改变了过去只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联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使学生的思维表现的非常活跃。这样带有主观联想性的表现使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达到“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摘自美术课程标准)的效果。许多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具有开发作用。美术实践也可以说是直觉感受的结果。换句话说,美术离不开直觉,它决定了美术教育对此阶段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的独特作用。

3、审美因素的全程渗透

审美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现阶段艺术教育服务于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作为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重要元素。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以审美情感为先导,在以情感为主要手段的前提下于愉快教育结合在一起。同时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完善,使其能主动地、全面地发展。无论从方向的选择还是社会需求角度来讲,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绘画技法传授(毕竟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审美能力相对较弱,审美意识更是模糊。然而正是这样,也是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意味着有许多可能性。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直觉在作品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而在具体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相关概念,对美也有了一定的直觉层面上的认知。克罗齐认为,审美创作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诸印象——表现(即心灵的审美的综合作用)——快感的陪伴(即审美的快感)——由审美事实到物理现象的翻译(运动、线与颜色的组合、声音、音调等)。不难看出,第二阶段才是审美教育中灵魂性的因素。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通过艺术教育、写生实践体验大自然从而获得主观的、灵魂性的感悟,使创作直觉更加敏锐。反过来,直觉的加深更加促进技法的灵活运用。使其艺术创作体验更加深刻。另外,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重在保护学生直觉以及把握基本欣赏方法的同时获得他们自己对作品的主观评价。总之,美术教育至于素质教育不可或缺,它是培养学生直觉特性获得个性完善、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人的潜能无限,注重青少年阶段的直觉培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实质上实现从传统美术教育向现代美术教育的转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这个大目标。

篇12:美术教学评价论文

在美术教学的领域里,评价的作用很重要,《美术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美术课程评价,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一、评价与美术课程评价

现在“评价”的意思已经从原来的“比较”扩展到“反馈-矫正”,又到现在的“反思”。这说明评价是不断地发展进化的,评价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改进工作之中。

如今对评价的概念有着诸多版本,在此我们暂时把它的概念归属为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因此,评价是价值判断主体在先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再说美术课程评价,它是对课程的某些方面或其总体的价值给予评定。具体到课程评价活动中,美术教学的课程评价对学生引导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在新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美术老师要注重少年儿童天性中固有的同时又使美术活动所必须的人格整体性、创造性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着眼于儿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评价要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评价目的,我们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表现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式。因此我们评价学生不应该过于看重他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强调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强调他们在课堂上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多元评价和美术教学

1.多元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顺利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潜能加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教师应该提供有益的反馈。同时,老师要求家长和社区对学生在课外的表现进行评价,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多元评价重视收集学生日常的表现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以及课堂学习的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元评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体系构建不仅包括对课程、教材以及教具等各种构成因素的评价。

美术学科的教育评价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质量监控和导向,更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重激励、重发展、重创造。

2.多元评价对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术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因素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发展,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转变传统的错误评价观念

美术教学评价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敢转变观念,家长都以学生画得好坏来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所以就出现了评价的相对滞后。老师由于受到家长及社会的评价压力,对学生的美术评价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观念。

观念一:(传统评价)大部分教师都认为美术评价就是评学生的习作优劣,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既打分或优、良、及格、不及格等,学生被评分数高的`就开心一点,但不知自己的习作好在哪儿,被打及格的同学也不清楚习作差在哪儿。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了,特长发挥不出来,美术作业就流于形式了。如果教师把美术教学的形式转化为活动形式,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学习有激情,随着激情转化为成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给予学生鼓励,满足他们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以一种开放的、现代的艺术眼光去看待和品评。让学生能自信面对每一件事,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观念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每一幅习作,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造型准确等为标准来评判。这样就抑制了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同时传统评价也有形式单一的缺点,因为它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定反映方式。我们老师就是要把美术教育定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人类发展的首要任务来完成。为此,教师要科学地看待每一个同学的作业,不要按照“像与不像”或哪里的颜色没涂均匀等来评价。相反要用肯定、赞美、鼓励的语言来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了不起,每一幅作业都各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做法就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

观念三:(单一评价)老师在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评定时,只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即让老师出一个考试题目,学生画一张来交)的做法,是不好的。因为这样做不仅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要让学生不仅学到会画,更要学到会欣赏,分辨别,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基于上述的错误观念,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得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尤其重要,我们要让评价成为连接教师、学生、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使学生有兴趣学,学得好,学得久。真正让评价成为美术教育的坚实基石。

篇13:美术教学评价论文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由原来单纯的技法灌输到人文涵养、情感体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转变,美术教学呈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观念、新方法。但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笔者仅就个人实践中的几点看法与认识加以整理,以与各位同行探讨。

关于多媒体使用。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极大地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声光电的魅力效果使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横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能得到很大的增强。但是,多媒体也好,网络化也好,它只是美术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与否完全取决于应用的必要性。

如美术技法课就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试想:美术课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一幅画固然有说不尽的美妙之处,如果不亲自动手,这个过程对学生永远是个谜,永远不能了解艺术的真谛。如果不加以示范,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墨的干湿浓淡以及水、墨、色在宣纸上的神奇效果?

如果没有这样的示范,怎能感受美术的魅力?而这样的过程用传统的示范方法就可以达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反而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的运用就完全没有必要。

现在的许多美术课,许多老师的课件越来越复杂,已经非专业老师难以完成。有的老师为了方便,课件流水化,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了,这样的美术课堂是把“以教师为中心”变成“电脑+教师为中心”,公开课的泛滥化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关于学科整合问题。当教科书不再是美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教师们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美术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体现所谓美术学科与外部资源的整合。

为了整合所谓课程资源,贪大求全,什么都搞综合,什么都要人文,什么都要合作,什么都要表演,什么都要排场;为了过多追求感官上的新奇刺激而忽视美术学科技能的提高;像有的美术课那样,“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双基”被弱化削减尽失。

我们之所以要摈弃“学科本位”、“技法至上”的陈旧观念,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其本意就是针对过去我们的美术教学长期滞于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技巧的教育弊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否则,我们就从一个弊端走向另一个弊端。

当然,课外资源的引入还需要教师具备发现的眼光,需要教师如何去有效地把这些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资源是否引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构成对学生适度的有效刺激,(美术教学论文 )都需要我们去合理评价、合理利用。

过度的学科本位是错误的,但没有学科特征的教学也是不对的,学科之间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有使用的必要,否则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丧失,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出现了种种偏颇。

关于课堂气氛问题。近几年,各种各样的优质课、示范课频频亮相,在很多美术公开课的课堂上,美术教师很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教室里,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独具匠心,还造价不菲。学生数特少(20个人左右)、素质极高,高度配合老师,典型的小班化、精英化教学,展现给听课者的是理想化的课堂。缺少老师的常规组织教学,没有日常教学中的随机生成,见不到辅导学生的镜头,有的是一应俱全的道具展示与精彩表演。

课堂上学生气氛活跃,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那么的精妙,课堂上很多学生走动频繁、互动强烈,如集市一般热闹,而在热闹的课堂过后,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知识就不得而知了。

但这样的美术课堂必须是在美术教师有力得体的控制之下,而且课堂的活跃必须有“度”的控制。新课标的理念和表述非常准确,那就是“美术课堂应该是秩序良好,气氛活跃。”而这样的活跃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课堂上教师必须建立秩序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障,再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是空谈。

关于课堂讨论问题。不少教师一上公开课或示范课,就将几张课桌拉成一堆,让学生分堆而坐,说是好“合作学习”,更有甚者,每到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都能见到这样的情节:教师提出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很快地就让学生加以回答,而答案那么的简单。“合作”与“讨论”一度成为时髦的词汇,仿佛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学习与讨论的环节就是落后,反之就是新理念。

而实际上,合作重要的是效果,难道非要排成方阵这样才能体现“合作”吗?同桌之间,前后同学之间,转一转身就可以做到了的,何必非要把桌椅搬来搬去,劳神费力呢?讨论环节的设置更是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教材的自身特点设计,需要独立完成的教学环节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合作,这时候就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的能力,而所谓“合作”环节的设置就成了完全没有必要的浪费。

比如复杂的设计和制作课,学生自身难以在课堂上完成,就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而需要检验学生个性化创造能力的就不能采取所谓的“合作”形式。

讨论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突破难点,解决重点,如果教师提出的是一个简单过渡性的问题,而让学生去开展所谓的讨论就完全没有必要,更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

如有的老师刚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还没有完全得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急于让学生回答,得出的答案是教师事先准备的答案,学生只是一个“传声筒”,这样的讨论环节的设置更是毫无必要。

课程改革是必须的,但我们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切莫跟风,要因地制宜、结合校情、班情、生情,创造性地开展美术教学工作

篇14:示范教学中学美术论文

示范教学中学美术论文

一、中学美术课堂有效示范教学现状

(一)基本上不进行示范教学

有些美术教师为避免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让自己学生的作品万紫千红,基本上不进行示范教学,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采用其它课程的教授方式开展美术教学,则无法体现出美术教学的属性。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教学备课不充分,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备课,完全依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陈述一下作业要求,让学生自主创作;另一方面,教师能力和专业知识不强,进而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信心,自然也就无法进行示范教学,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二)过度示范教学

一部分美术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竭尽全力,开展示范教学时会进行详细地示范教学,全面落实每一个细节。教师旨在借此,让学生有效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然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这种示范教学中,学生只会模仿教师的行为,懒于思考,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惰性思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美术课堂进行有效示范教学实践的具体策略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艺,并在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示范的根本目的,而不是让学生进行机械模仿。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教师若在黑板上示范,则学生能够快速画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最终形成思维惰性,失去创新意识。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进行有效的示范教学,合理把握示范教学的度,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示范

中学美术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合理示范。教师可以进行局部示范,针对关键步骤进行示范,这样能够有效规避学生完全照搬的负面结果;由于每个学生的文化功底各不相同,为不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在保证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示范,也能保证班级的整体水平;也可以选择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这不仅能够在学生之间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还能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努力创作。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班级学生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这些差异中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示范教学的度。理解能力强和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是有差别的,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对绘画技艺的要求也会越高,如果得不到适宜的发展,则会制约这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对绘画技艺没有具体的要求,如果难度较大,则这类学生会无从下手,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应区别对待理解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示范教学时,适当地增加教学难度,使学生在完成作品创作后颇有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备课

美术虽然不向语文、数学等主科在中考、高考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美术教师应正确看待自己的岗位,全面备课,有效教学。美术教材中各章节内容均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拓展的,具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的能力会有所提升,知识量也会增加。因此,美术教师应了解教材,全面备课,有效示范。

(四)有机融合美术欣赏和示范教学

美术代表着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技艺。凡是技艺均需要展示,没有具体的展示,则就无法让人信服。大部分学生面对美术作品时手足无措,很难发现作品中的美,若教师能从工具材料、构思理念、方法技艺方面进行全面展示,学生就能全面认识作品,进而挖掘出作品的价值,进一步认识作者和作品,不断积累审美经验,逐步提升自身的美术欣赏能力。结语美术教师应明确中学美术课堂进行示范教学的重要性,有效的示范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艺,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喜欢上美术。同时,美术教师应合理运用示范教学,避免过度示范,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全面备课,循序进行示范教学,切忌急功近利,为学生预留充足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进而实现新课改目标。

篇15: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但是,假如能在观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那么,这能够克制上述缺陷。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办法有互相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观赏教学办法更理想。

自在型的观赏办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本人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本人的方式来观赏。这种办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招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要一局部的学生控制了观赏的才能,而另一局部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观赏才能没有得到进步。

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依据不同的课业观赏请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办法,从而进步教学质量。

二、教员要充沛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沛的认识

为了增加观赏内容的兴趣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员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关于搜集到的美术观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由于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偏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剖析须偏重于时期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偏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偏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偏重于外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偏重于形象外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偏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照顾;有的应偏重于某种外型方式要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员都应引导学生进行观赏,但授课毕竟是教师的个体劳动,教师能够本人做出决议,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剖析观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痛快让学生读文观赏或课后自查材料观赏,处置教材灵敏,详细布置。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置,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员不只要有才能找出每件作品一切美点,而且能精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观赏课教学办法切忌千篇 一律。作品剖析防止八面玲珑,假如每件作品都是“形象外型生动、构图平衡稳定、颜色层次丰厚.......”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味可言?假如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观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员

观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发明,其发明肉体应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掘每件作品,单独特有的最突出、最实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发挥发明和想象,逐步培育他们的艺术涵养和发明性审美才能。

三、教员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敏多样,以此激起学生的兴味

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承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要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干充沛发挥本身的客观能动性,调动本身的发明潜能。美术观赏中,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常常是取得美感的重要根底。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观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遭到个体学问和经历的局限,感遭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的确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依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沛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应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与观赏内容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观赏内容的间隔,产生观赏的兴味。上课时,教员出示观赏作品后,教员不要立刻解说,能够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能够以讨论的方式,再请他们说说本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考虑题,引导学生察看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彩,还是冷色彩?整幅画觉得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客观觉得,胜于教员的解说。这样也改动了那种以教员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舞他们发表本人的.观念。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企图。美术观赏教学开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胜利的经历也并不多,总结经历,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讨探究中学美术观赏教学的规律和办法,以到达调和的教学效果,为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相关专题 美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