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haowyf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aowyf”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共1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及答案参考

宋·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A.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于是余有叹焉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D自以为不若也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更若役,复若赋

12.下列选贰中,全都属于子瞻“独好渊明之诗”理由的一组是 (C)

①吾于诗人,无所甚好

②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

③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④癯而实腴⑤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

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⑥D④⑤⑥ 第II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译文: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腴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3分)

译文: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⑶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译文: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般。

14.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其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答:①其目的主要是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

②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 /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篇2: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置家罗浮之下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每以家贫乃欲以桑榆之末景

D.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4.(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参考答案

1.B (A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2.A(A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B介词,从;介词,对于。C连词,因为;介词,在。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

3.C (“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4.【答案解析】(1)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翻译:

①现在我将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

②这就是我十分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的一点长处的原因。

③然而自从子瞻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正奔流而至。

二: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3.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 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3)然自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1)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消瘦而实际上丰腴。

(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3)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篇3:《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练习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练习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B.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

才能不及中人                             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不患寡而患不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置家罗浮之下                     B.  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  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D.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下列各句,与“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无乃尔是过与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又何羡乎

D.终苟免而不怀仁

8.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篇4: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 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来源:Zxxk.Com]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一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葺茅竹而居之 葺:修建。

B.癯而实腴 癯:清瘦。

C.黾勉辞世 黾:尽力。

D.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范:示范。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以遗后之君子 退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C.先君命辙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遂与渊明比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叙述苏子瞻谪居儋耳的生活状况,住陋室,啖芋荼,喜作诗,淡然于名利之外,表现了苏子瞻之人品、志趣,放旷情怀。

B.引是一种类似于序言的文体。作者转录了其兄子瞻之来信,体现子瞻对于陶渊明诗歌之艺术特色和陶渊明为人的评价。

C.作者在引录子瞻的书信的基础上,引发议论,表明自己对子瞻为人及诗歌创作的看法,并进行了概括评论。

D.本文笔法灵活。以散句为主,间杂着整句;叙议结合,行文自由。能运用引用、比喻修辞手法来表现子瞻谪居东坡后学问大进的情况。

19.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D 17.A 18. D

19.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评分:错2处扣1分。

20.

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

⑵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朴质而实际上华美,表面清瘦而实际丰腴。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追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 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他们肯定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此事。孔子说:“就传述而不创作、诚实而爱好古代文化而言,我私下自比于古之贤大夫老彭。”孟子说:“曾子、子思(地位虽异但)道相同。”些微之事,不足以谈读书人!

我年幼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 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努力追赶他,但总是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学他写的诗也不过几首而已。

篇5:《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文言文阅读理解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置家罗浮之下 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B.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每以家贫 乃欲以桑榆之末景 D.然其诗质而实绮 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3分)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3分)

③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4分)

参考答案:

6、.B (A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7、A (A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B介词,从;介词,对于。C连词,因为;介词,在。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

8、C (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9、D

10、翻译:①现在我将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集:作动词,编成集子;1分。遗:送给,1分。志:记载,记录;1分。共3分。)这就是我十分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的一点长处的原因。(所以:表原因,1分。师范:做动词用,学习,1分。大意1分。共3分。)③然而自从子瞻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正奔流而至。 (斥:斥退放逐,贬谪;1分。日:日益,一天天地;1分。沛然:充沛盛大的样子,1分。大意1分。共4分。)

文言翻译: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篇6:《题子瞻枯木》阅读题及答案

黄庭坚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注】

子瞻:苏轼,字子瞻。

折冲:这里指调停、协调。

儒墨:儒家和墨家。

颜杨:唐朝书法家颜真卿和后周书法家杨凝式。

(1)如何理解“胸中元自有丘壑”一句中的“丘壑”?(2分)

(2)诗中两处引用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

(3)结合全诗,分析“故作老木蟠风霜”的内涵。(5分)

参考答案

(1)形容苏轼人生坎坷,阅历丰富。(2分)

(2)用儒家和墨家,书法家颜真卿、杨凝式衬托苏轼的'学识和书法成就。(4分)

(3)从绘画艺术来说,画品即人品,苏轼的枯木画,是他内心世界的艺术体现;(2分)从人生经历来说,苏轼为人平和而坚强,历经贬滴和打击,气节愈坚,就像那老木经风霜袭击而愈加坚硬一样。(3分)

作者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篇7:《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

《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áo):泥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

17.解释加点词语。(2分)

①徙知徐州。( )

②卒全其城。(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调任、保全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何以战(《曹刿论战》)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其真无马邪(《马说》)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9.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解释。(2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D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1)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2)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

21.根据语段,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清官廉吏。(意思对即可)

篇8:《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为我志之志:记录

B.与物多忤物:事物

C.终不能悛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处:隐居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葺茅竹而居之择善而从之

B.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足以论士也宁许以负秦曲

D.先君命辙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

参考答案:

5.B (物:别人)

6.B(A:顺承B:他的、那个C:目的连词 ,来D:代词 他)

7.C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1)然而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或简陋)其实丰腴。(绮、癯、腴)

(2)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所以、晚节、师范)

(3)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斥居、日、沛然、方)

篇9:《追和陶渊明诗引》古文阅读答案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为我志之                    志:记录

B.与物多忤                        物:事物

C.终不能悛                        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                      处:隐居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葺茅竹而居之                     择善而从之

B.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足以论士也                   宁许以负秦曲

D.先君命辙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

参考答案:

5.B (物:别人)

6.B(A:顺承B:他的'、那个 C:目的连词 ,来D:代词 他)

7.C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1)然而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或简陋)其实丰腴。(绮、癯、腴)

(2)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所以、晚节、师范)

(3)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斥居、日、沛然、方)

篇10: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阅读答案

宋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8.概括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苏轼的形象。(5分)

9.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

8、苏不以迁谪为意,随遇而安,乐观旷达,(1分)追慕先贤,情趣优雅,(1分)人品高超,不以贫富得失耿耿于怀,(1分)率性任真(1分)的百代名士(1分)。

9、诗人借陶的'人品来赞颂苏,表达了对苏的尊敬。(2分)苏轼和陶渊明有仕(苏)与隐(陶)的人生选择上虽然不相同,(2分)但他们超脱世俗、率性认真的“性情”是相同的。(2分)

相关专题 诗集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