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阅读答案

ooooo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ooooor”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阅读答案(共11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阅读答案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

(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1)此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来找答案;抓住“月色”这个意境找答案,即找有“月”的诗句。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译文:

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花瓣飘落,天气微暖,认真地听乐师演奏。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下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篇2:《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阅读答案

【原曲】: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 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释】: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高考阅读题】: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2)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

21.(2分)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5分)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篇3: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张伯淳,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的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张伯淳,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的意思,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赏析 -诗词大全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作者:张伯淳  朝代:元  体裁:词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篇4:“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阅读答案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阅读答案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①,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②。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③,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④。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⑤,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上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⑥法也。”卒不赦程。

1.下面对加粗词的解释都错的一组是 [ ]

① 恃恩自恣(放肆)

②不得永奉陛下(奉承)

③眦睚杀人(瞪眼,发怒,指极小的`仇怨)

④乐将作(演奏)

⑤以是为恨(怨恨)

A.①③ B.②③

C.②⑤ D.④⑤

2.对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例句中加粗的“以”字与“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中的“以”字在含义和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A.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

B.欲以动上意

C.徒以吾两人在也

D.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4.下列例句中加粗的“负”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罗程负陛下 ②宁许以负秦曲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⑤秦贪,负其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④⑤

【参考答案】

1.C(解析:②中的“奉”应释作“侍奉”;⑤中的“恨”应释作“遗憾”。)

2.D(解析:“幸”在①中释作“宠爱”,动词;在②中释作“皇帝驾临”,动词。“为”在③中释作“弹奏”,动词;在④中释作“替”,介词。)

3.C(解析:题干和C中的“以”都释作“因为”,介词。“以”在A、B、D中分别释作“凭”,介词;“用”,介词;“来”,连词。)

4.B(解析:“负”在①③中都释作“对不起,辜负”;在②④⑤中分别释作“使……承担”;“背着”;“倚仗”。)

篇5:木兰花慢阅读答案-木兰花慢翻译

木兰花慢阅读答案-木兰花慢翻译

木兰花慢阅读答案_木兰花慢翻译,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词篇,本篇是辛词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希望小编整理的让大家满意。

木兰花慢原文:

木兰花慢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木兰花慢字词解释:

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木兰花慢翻译:无

木兰花慢阅读答案:

试题:

1.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2.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 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

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3分)

(意思对即可,共5分。)

2.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木兰花慢创作背景:无

木兰花慢赏析: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y》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怯”开始,到“况”一进,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问我”到“醉来”,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词中并未点破词人所忧闷的事情,但从“老来”二字,可见端倪。辛弃疾写本词时,正值壮年,却以老迈自居,为何?联系当时的局势,就可理解。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本是大材小用,而当时南宋朝廷苟且偷生,眼看北伐遥遥无期,词人担心自己老了,再也没有报国的机会,于是直言“老来”,而又“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此时已到了中秋之日,而友人又要离去,再加上自己身处政治逆境中,怎能不觉悲凉愁闷?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流水也无情全不顾人感受,和西风一道只管送你的归船。“都不管”和“只管”二词,一语双关,既是责怪流水与西风的无情,又暗示范y离任是因朝中恶势力当道。末二句笔锋陡转,转为温馨平和的场面,好在你回去便可吃莼菜鲈鱼,中秋夜和儿女一同欢聚灯前。此句为词人对范y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的想象。

下片写别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设想友人将有美好前程,也抒写了词人愁肠病酒、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篇章法起伏跌宕,风格沉郁顿挫。

个人资料: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腚兴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篇6: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 赏析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两句的妙处。(5分)

参考答案:

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

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3分)

(意思对即可,共5分。)

2.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赏析: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 怯 开始,到 况 一进,再 只管 一恨;到下片 便好 到 问我 到 醉来 ,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词中并未点破词人所忧闷的事情,但从 老来 二字,可见端倪。辛弃疾写本词时,正值壮年,却以老迈自居,为何?联系当时的局势,就可理解。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本是大材小用,而当时南宋朝廷苟且偷生,眼看北伐遥遥无期,词人担心自己老了,再也没有报国的机会,于是直言 老来 ,而又 怯流年 。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此时已到了中秋之日,而友人又要离去,再加上自己身处政治逆境中,怎能不觉悲凉愁闷?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流水也无情全不顾人感受,和西风一道只管送你的归船。 都不管 和 只管 二词,一语双关,既是责怪流水与西风的无情,又暗示范倅离任是因朝中恶势力当道。末二句笔锋陡转,转为温馨平和的场面,好在你回去便可吃莼菜鲈鱼,中秋夜和儿女一同欢聚灯前。此句为词人对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的想象。

下片写别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设想友人将有美好前程,也抒写了词人愁肠病酒、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篇章法起伏跌宕,风格沉郁顿挫。

篇7: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 浔阳月色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2)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

21.(2分)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5分)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篇8:渔家傲谁转琵琶弹侧调阅读答案

渔家傲谁转琵琶弹侧调阅读答案

垂鞭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 )

A. 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 “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 “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 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E. “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16.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15.AD

16.①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②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和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诗句的作用,CDE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这里应是听觉,并无视听结合。D项,“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分析错误,与“灯相照”意境一致,应是用燕子归来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孤单落寞之情。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词的下片表达的情感,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篇9:《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骓汗血宝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人生百年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②“禾黍”词出《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

B.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

C.沛然时雨来,芃芃禾黍起。(明·吴兆《喜雨》)

D.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E.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

③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4分)

参考答案

①(3分)D(“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不符合文意)

②(4分)B、D

③(4分)

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栏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评分参考】

解说诗句1分,点明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1分,分析情感1分,解说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附加注释

[1]形胜:地理形势优越。《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

[2]铁甲重瞳:指西楚霸王项羽。重瞳:眼中有两个瞳子。《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苖裔邪。”

[3]乌骓:项羽所骑战马。

[4]汗血:汉朝时得自西域大宛(读yuàn)的千里马,又称天马。《艺文类聚》卷九十三“兽部上”引《史记》谓:“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此借以形容项羽所骑名马。

[5]玉帐:指军中营帐。

[6]楚歌:四面楚歌。指身陷重围,四面受敌。《史记·项羽本纪》:“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八千兵散:《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而死。”唐胡曾《咏史诗·乌江》谓:“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此处化用之。

[7]黄河如带:据《徐州府志》卷二“山川”:黄河在城东北,自河南虞城县流入郡界,经砀山、萧县,入铜山界。《史记》:“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8]乱山回合:据《徐州府志》记载,徐州周围有许多山,城北有九里山,城西有楚王山,城南有太山,城东南有奎山、三山,城东有子房山(一名鸡鸣山)、定国山、圣水山,城东北有彭城山、桓山、寨山、荆山,故称。因云龙山较著名,故举其大者。

[9]云龙:即云龙山,又名石佛山。《江南通志》:云龙山,宋武微时憩息于此,有云龙旋绕之。《旧志》亦称: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

[10]汉家陵阙:本句化用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句。

[11]禾黍满关中:《诗·王风·黍离》序说,西周亡后,周大夫过宗庙宫室,尽为黍离,彷徨不忍去,乃作此诗。后用为感慨亡国、触景伤情之词。这里化用其意。关中,指今陕西省一带。《关中记》:“东自函谷,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西汉帝王陵墓,均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故称。此句是说,刘邦虽然夺取了政权,取得了胜利,但如今陵阙照样为漫山遍野的庄稼所遮掩。

[12]戏马台:在徐州城南部,与云龙山相对。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故名。宋武帝刘裕为宋公时,在彭城,九月九日大会宾僚赋诗于此。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南侵,立毡屋于戏马台,以望城中。见《徐州府志》卷八“古迹”。

[13]画眉人远:据《汉书·张敞传》记载,京兆尹张敞擅长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怃”(读wǔ),妩媚。此借“画眉人”,指称与盼盼交好者。萨都剌《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五首之四)谓:“何处春风燕子楼,断碑落日古城头。画眉人远繁华歇,无数远山生暮愁。”可与本句对读。

[14]燕子楼:旧址在徐州城北。白居易有《燕子楼三首并序》,诗序曰:“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诗谓:“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据后人考证,与关盼盼交好者,乃张建封之子张愔。

[15]寄:暂居,形容人生短暂。人生百年寄,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苏轼《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诗谓:“人生百年寄鬓须,富贵何啻霞中莩。”本句由此化出。

[16]目送飞鸿: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李白《鞠歌行》曰:“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又,李白《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谓:“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此或化用其意。

作者: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善书画。回族人(一说蒙古人)。1327年进士及第,做了几年小官,后因弹劾权贵被贬谪。后来隐居山林,传说晚年曾为方国珍幕僚。

创作背景

萨都剌少年及第,踌躇满志,路过徐州,凭高怀古,想从前霸王叱咤风云,纵横一世,也不免消亡,于是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词。

赏析:

元代蒙古诗人萨都剌(答失蛮氏),字天锦(天锡),号直斋,山西代县人,生于13,1327年中进士,1332年迁江南诸道行台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贵,右迁淮西江北道经历。《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是其赴任江南路经徐州时所作。该词吊古伤今,感慨人生,豪阔豁达,出手不凡。

作为19岁中进士,24岁补高官的萨都剌,少年得志,仕途已达人生颠峰;马踏春风,怀念先祖随忽必烈汗马上夺汉天下;登高纵览,感念项羽铁甲重瞳纵横九州;俯瞰足下,西楚故国黄河带砺四野乱山;不由感慨踏歌,吟成《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开句似乎平平,但一句“消磨”顿使历史变得沉甸甸的让人难已拾起。“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历史在苍茫中走来,骏马铁甲重瞳在苍茫中驰来,连空玉账在苍茫中飞作满天杨花飘絮。是张良的玉箫吹来历史的蛩音吧!是九里山前草木化作悲恻的楚歌吧!梦里吴音相召,归去来,高堂待赡,妻子待养,为谁持戟而争?“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江东,江东父老纵然怜而王我,吾何颜见江东父老?但是谁能阻止时间的脚” 挥剑当断残梦。那是霸王别姬的歌声,还是黄河呜咽的鸣溅?是树影乱山的呼应,还是蜿蜒历史的回声?“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云龙由此被黄河带砺。

成者王侯败者寇,似是人间不变的铁律,但是谁能阻止时间的脚步,谁能把河山永远锁定在自己的生命疆域?看“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秋风戏马,禾黍故国。历史,荒芜英雄,也荒芜美人啊!“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这些不是铁证吗?何止乌骓早逝,多情如张敞,当窗为娇妻画眉者;深情如盼盼,“一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者亦已飞花逐水了。“人生百年寄耳,且开怀一饮尽千钟。”百年枯骨,人生寄蜉蝣于天地不是吗?何必怀往古之忧呢?开怀一饮解千愁,千钟美酒佐万古惆怅,尽一时豪气,成百代风流。“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楚国旧都已荒,回首斜阳将坠,拍遍栏干复如何?何如斜倚飞鸿声里,看雁行南来。这确是化解民族仇结的好词,尽管它无法与“大江东”相提,也不能同“吴钩看了”并论,但它站在历史的高度,告诉人们胜败何足论,随着时间推移,骁勇如霸王者,多情如张敞、似盼盼者,不是都已零落成泥了么?眼下一座旧江山不是荒城斜日,孤鸿吊影么?算了吧,一杯薄酒忘了吧。

真的算了吗?不,民族的耻辱往往是焕发勇猛精神的催生剂。30年后,萨都刺死后不久,徐州人挥戈再起,同徐州籍的朱元璋一道,推翻了元朝统治。《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看来,徐州不仅腾龙,而且起凤。苏东坡在徐州咏罢“牛衣古柳卖黄瓜”后逐渐成为一代诗人,写出“大江东去”的名句,连萨都刺这样的少数民族诗人,在叹出“黄河如带,回合云龙”不久,也吟出了“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的佳句。徐州可谓人杰地灵啊!

篇10:见别离者因赠之阅读答案

见别离者因赠之阅读答案

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

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

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

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

[注]诗人生活在唐末战乱之际,当时自北而南,沿路所见,皆发于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点明本诗写作的原由,“别离”一词陡生无限伤感情绪,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B、首联紧扣“征人”与“征马”两个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征时的情景,画面感很强。

C、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诗人想象征人在离别亲人后沿着秋山远行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的别离勾起了诗人对自身的感叹,抒发了心中的无奈和感慨。

15、有人将此诗视为效仿甫忧国忧民精神的遗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说法错误,“尊酒阑珊将远别”是眼前实景。

15、本诗前四句写征人草草着上戎装,出征远行,征马萧萧而立,送行的人们鸣咽着,用史实的笔调记载了民间疾苦,表达了作者对遭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2分)

后四句诗人联想到战乱使自己兄弟分离、天各一方的现状,寄寓了诗人强烈的身世飘零之感。(2分)全诗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照,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结在一起有着强烈的优国忧民意识。(2分)

篇11:《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

①晏殊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②赌,与人竞赛。花柳,借指一切歌舞技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居住在西秦时,在这个地方遇见一位身怀多种技艺,并且曾经敢于与人比赛竞争的老年歌者。

B.“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这些都是从正面来展现歌者年轻时演出的盛况。

C.“蜀锦缠头无数”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类似,写歌者年轻时受到众人的推崇,一曲唱完博得无数赏赐。

D.“残杯冷炙”意味别人剩下的饭菜,而这剩下的`饭菜也只有作者来往咸京道时施舍,写出了老歌者的悲惨。

E.“知青”意谓懂音乐的人,歌者感慨高音再也没有人懂,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听懂她的高音,她愿意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

15. 词的下片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试题答案:

14、BC

15、(1)表现歌者年老色衰后的冷落、痛苦与悲伤;(2)表达了作者对歌者悲凉遭遇的同情;(3)作者借助歌者之悲哀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去、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相关专题 琵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