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复习资料(二)-政治试题

宇晟妤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宇晟妤”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中考复习资料(二)-政治试题(共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九年级中考复习资料(二)-政治试题

九年级中考复习资料(二)-政治试题

标志类

1、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2、封建制国家的建立,是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

3、冶铁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生产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也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6、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人类从此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7、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

8、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普遍应用为标志。

9、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为主要标志。

10、《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1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而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13、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篇2:中考政治总复习资料一-政治试题

初三部分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1、生产力的含义: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它的基本因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的含义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3、原始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和最低级阶段;②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4、文字出现的意义(理解)

①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②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出现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5、几种现象出现先后顺序:

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阶级斗争――国家

6、第一次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标志和影响(理解)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①含义: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②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③影响: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狂飙式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社会财富,还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7、第二次科技革命:

①时间:19世纪最后几十年。   ②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③影响: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导致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

8、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①时间:20世纪40年代开始。

②标志: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

③影响: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劳动从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使劳动对象发生重大变革,极大地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更为广阔的天地。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的科技革的兴起及影响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本题可作回答“为什么说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9、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在资本主义企业里,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叫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靠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资本主义剥削带有隐蔽性。

10、资产阶级的本性 、目的、动机:

①惟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②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11、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理解)

①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和斗争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②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建立各种关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先进生产力和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要对资本主义世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保护高度警惕,严防他们的一切颠覆活动。

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1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识记)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②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③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

13、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4、“三个代表”的内容和意义、本质

①内容: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5、(运用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初三课本的哪些知识?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是硬道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重要目标和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6、新中国的巨大成就(运用)

①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③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社会主义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7、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运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18、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篇3:中考政治总复习资料三-政治试题

中考政治总复习资料(三)-政治试题

中考政治总复习资料(三)

第五课  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3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

40、各具特点的发展道路(特殊过程)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不同;某些国家、地区、民族会超越某社会跳跃式地向前发展,还会出现曲折和反复。

4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与特殊过程之间的关系:

一般过程与多样性(特殊过程)是统一的;特殊过程最终要归于一般过程中去,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42、判断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理解)

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43、对霸权主义的看法:

霸权主义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地区或世界霸权地位的行径。

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侵略南联盟、阿富汗等充分暴露了其霸权主义面目,“强权就是真理”;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以强凌弱,充当“世界警察”,必然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中国政府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在联合国的框架内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争端。

44、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

①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②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45、我们面临的挑战:

我国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及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6、谈谈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推动着生产力和社会进步。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勇于创新,加速科技进步才能跻身于世界前列。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47、中学生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为中学生,要刻苦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放在重要地位。不读死书、不死读书,不唯本、不唯师,要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与创新;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动手、动脑、动口,培养科学思维品质,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有所了现、有所创造。

篇4:九年级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溶液)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熟石灰对温度例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CuSO4)

冷却饱和CuSO4溶液析出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4、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中溶质是HCl,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食盐水中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篇5:九年级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组成与结构)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 B、Cl- C、2Cl D、Cl2)。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共价化合物、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磷、硫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共价化合物是由非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如CO2、H2O、SO3、HCl、H2SO4。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如NaCl、CaCl2、MgS、NaF、ZnSO4。构成氯酸钾的微粒是K+、ClO3-。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

已知RO32-有32个电子,则R的质子数为:R+8×3+2=32

篇6:九年级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九年级中考化学复习资料4:化学酸碱盐

一、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十、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篇7:九年级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KClO3—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CaCO3+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CaCO3—

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酒精燃烧C2H5OH+O2—

甲醇燃烧CH3OH+O2—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①可燃性H2+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CO+O2—H2的爆炸极限为4——74.2%

C+O2—(氧气充足)C+O2—(氧气不足)

②还原性H2+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出现

C+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CuO—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CO2①与水反应:CO2+H2O—(紫色石蕊变红色)

②与碱反应:CO2+Ca(OH)2—(检验CO2的方程式)

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

①除杂:CO[CO2]通入石灰水CO2+Ca(OH)2—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aO[CaCO3]只能煅烧CaCO3—

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CaCO3+HCl—

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

H2、O2、CO2:用燃着的木条

[(H2、CO2),(O2、CO2),(CO、CO2)]用石灰水

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醋酸又名乙酸,CH3COOH,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其中气体矿物燃料是:天然气,固体矿物燃料是煤,氢气是理想燃料(来源广,放热多,无污染)。

篇8:中考散文阅读复习资料(九年级)

--文学作品阅读指导(二)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    九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散文相关知识,明确近年来散文阅读考查题型。

2、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解题技巧,提高学生散文阅读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散文阅读应试能力

第一课时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 、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     、描写、        、            融为一炉。

神聚:

(三)、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        为线,      为线;可以      为线,可以    为线;也可以     为线,以地点为线。

(五)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                 (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                ;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                   ,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                           ,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二、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归纳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考题类型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3.品味语言

4.表达方式的作用

5.表现手法

6.发展性考题

三、考点一: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           和暗示主题的        、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1、

2、

四、考点二: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题 型1 :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                                。关键是                       。

题 型2: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答题要点:因为:1、

2、

3、

4、

5、

题 型 3: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方法:先根抽出的这个句子的具体内容找到可放回去的段落;后看放在这个段落的哪个地方全段句子前后才通顺连贯。

中考真题实践:

写给秋天

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起,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萧萧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寞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导引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从开始萌生,到稚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样,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失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限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摘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第四辑有改动

1.本文的作者是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写秋天的,纵观全文,概述一下,作者为什么“爱秋天”、“礼赞秋天”?(3分)

2.秋天是四季中颇受人们青睐的一个季节,这篇哲理散文没有只停留在描写秋天的景色上,而是集中笔墨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种种感悟。试根据文中相关语句,回答:作者从秋天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探讨散文主题)

3.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非常相似,仔细品味却又不同,试述一下,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两句话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4分)

4.本文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诗意。读了全文,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两处?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标出①、②的序号,并分别说出你喜欢它们的理由。(4分)

1.参考答案:(1)秋天的景色很美,使人感觉“安闲明澈”。(2)秋天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伴我度过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3)秋天具有超强的容忍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和高度概括的能力。能紧紧抓住题干中的“纵观全文”、“概述”等词语,进行整体阅读与感知。

评分标准:按每点1分,写对一点得1分,意对即可。

2.参考答案:(1)秋天教会了他“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2)秋天告诉他“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祥,由绚烂到平淡”。(3)秋天使他懂得“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空而具体”。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排除相关的干扰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阅读时,要抓住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的句子,进行思考、辨析。

评分标准:按每点1分,写对一点得1分。

3.参考答案:前者主要是以此引出下文,后者主要是呼应开头,总结上文。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因为前者在开头,强调的重点是“你的信息”,以此引出下文,后者则是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出秋的“智慧的低语”的。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感悟能力。

评分标准:前一问2分,后两问共2分,意对即可。

4.本文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诗意。读了全文,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两处?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标出①、②的序号,并分别说出你喜欢它们的理由。(4分)

答案要点:选出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作者感情或自己的感悟等方面去分析。

相关专题 复习资料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