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的赏析

承受能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承受能1”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登鹳雀楼的赏析(共11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经典古诗《登鹳雀楼》赏析

经典古诗《登鹳雀楼》赏析

据《清一统志》,旧楼在山西蒲州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蒲州今山西永济),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沈括《梦溪笔谈》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世事沧桑,河道变迁,尽管当年的鹳雀楼已淹没于黄河中游,今目的鹳雀楼已非故物,然而诗人的绝唱仍然给我们以启示和享受。

《登鹳雀楼》是首五言绝句,二十个字。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包含白日、山、黄河、海四个意象(image)。何谓白日,有人说是太阳,也有人认为不是太阳的本体,而是明晃晃的日光。实际上它有双重含义,一重指太阳,另一重指的是与黑夜相对的白天,曹植诗《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苏轼《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郭沫若词亦有“东方白”之句,白日者,白天也,光明也。原因是白天、光明与“日”是紧密相连的。

“依”不仅有“依傍”之意,太阳、整个白天以至于光明依傍着中条山冉冉消失了,作为诗眼,“依”饱含着感情,白日不仅依傍着山,白日还依依不舍的消失在山的那一面,诗人凝视着这一情景,是眷恋、是惆怅、是赞美,确实难以言表。

秦晋高原是壮丽的,郁郁葱葱的中条山是高耸的,太阳不仅消失在山的那面,整个的白天和光明也消失在山的那面。值得注意的是,“白日依山”不仅写出了白日和山的空间关系,而且写出了白日和山的时间关系、起初是整个太阳,接着是半个太阳,“尽”则是太阳隐没在山的另一面,留下的是晚霞,接着是黑夜,因而“白日依山尽”写出了日落的全过程,写出了光明与黑暗的分野。太阳隐没于山的另一面,光明与白天也将隐没于山的另一面,因而这一瞬间是精彩的,美妙动人的瞬间。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写海上日出,写草原日出,写泰山日出,写大漠日出,而王之涣写的却是日落,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的是远离故乡的愁思;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烟直指云天,长河则是长长的`线条衬之以圆圆的落日,王国维认为此乃“千古奇观”;王之涣抒写的则是光明与白昼即将消失的白日,这既是天空景,又是远方景,还是西望景,意味极为深长。

第二句“黄河人海流”,鹳雀楼距入海口山东东营何止千里,站在鹳雀楼上,只能看到黄河汹涌澎湃的向东流去,和落日的动态美一样,黄河人海流也是一种气势磅礴,有声有色的动态美,上下相映,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一般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出,情景交融。比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通过“长江”这一浩浩荡荡,无尽无休的意象体现出来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心理深层次的感情,通过“桃花潭水”的意象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登鹳雀楼》抒发的不是情,而是理,一种具有超越意识的哲理,“欲穷”者,尚未穷尽也,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并不满足于眼前秦晋高原落日之美和大河奔流之美,所谓“千里目”,千里是一个大数,不是十里八里,也不是三百里,五百里。诗人所要追求的有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样极其广阔的境界,有的学者认为,一二句所写是诗人站在第二层楼所见,所以要更上一层楼,我则认为诗人的“欲穷千里目”是要看到白日落在山的另一面,另一面会是怎样一个景象;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蜿蜒数千里,奔流到海(海又是何其宽广)不复回的完整的宏伟景象,因此“更上一层楼”不是形而下的实指,而是在形而上的想象中超越日常生活有限的视野而进入到无限的那种“更上一层楼”。

登高才能望远,这是常识,王之涣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通,富有诗意地升华为哲学层次的哲理。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演绎,不仅观赏胜景需要“更上一层楼”,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更高更远的进取精神。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唐王朝衰微的时代精神的映照,而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盛唐精神的象征。

《登鹳雀楼》把景物与感情、空间与时间、现实与想象、具象和抽象、有限与无限,浑然―体地提升为哲理,我想,这才是《登鹳雀楼》魅力所在。

《登鹳雀楼》四句全用对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骨高”指的不仅是间架结构的高,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超越、进取的精神。前一联用的是工整的正对,“白日依山”对“黄河人海”,“尽”对“流”,(“尽”是无,“流”则是有),后一联则是流水对,最后一个“楼”字扣题。

篇2: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登鹳雀楼》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格律对照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篇3: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写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王之涣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王之涣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王之涣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王之涣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王之涣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篇4:《登鹳雀楼》的古诗赏析

【题解】

鹳雀楼,据沈括《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 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其楼在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岸边,因时 有鹳雀栖于其上,故名。在这“留诗者甚多”的人中,只有李益、王之涣和 畅当三人的诗最为有名,而尤以王之涣的诗歌为佳。

前两句气势雄阔。一轮落日在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间渐渐西沉,黄 河在远处猛然转折,向东朝着大海奔腾而去。此处写白日与黄河的壮阔, 同时也正是写鹳雀楼地势之险峻。十个字气势浑成,如天然铸就的伟词, 朴素而壮丽,自然而贴切。白日、黄河、山、海都是不假修饰的自然界专有 名词,用四个依、尽、入、流的动词将它们贯穿起来,简单而有力,具有强大 的语言张力。

后两句则将理境引入情境之中。前十字言景,已极为壮大,难以再 续,即使勉强再续,那也将成为赘笔。于是作者的诗笔一宕,由写景转入 言理:想要极目看到千里之外更广阔的景色吗?再上一层楼去! 这既是 实写,也是虚写。实写者,登得越高,望得越远,这是生活常识,也是人们 耳熟能详的经验。而虚写者,鹳雀楼已经极为高峻,即使再上一层楼,也 不可能看到千里之远。它既有生活经验的合理性,也有抒情主体的超越 性。其中所传达的不断进取和高瞻远瞩的生活态度,正是这种超越性 所在。

此诗虽然只是写登楼,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与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却深深地打动了后世的读者,千古传诵不歇。

【全诗】

篇5:《登鹳雀楼》的古诗赏析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一作“鹳鹊”。《清一统治》载:“山西蒲州府(今山西省永济县),鹳鹊楼在府城西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楼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另《国秀集》作朱斌诗,题为《登楼》。

【作者】

王之涣(688—742),唐诗人。字季陵,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北魏时为绛州刺史,因为绛(今山西新绛)人。以门荫补冀州衡水主簿,受人诬构,拂衣去官,优游南北山水,晚年补莫州文安尉。倜傥有才,其诗名重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尤以边塞诗知名,今存诗仅6首。

【今译】

灿烂的夕阳

渐渐消隐在层峦叠嶂,

雄伟的黄河

滚滚流向那无尽的海洋。

想要穷尽那更远的地方,

只有努力攀登向更高一层楼迈上。

【赏析】

唐代河中府的一处高阜上,有一座三层的高楼,正望远远的天边耸立着著名的中条山,俯瞰则有波澜壮阔滔滔不尽的黄河水,因为楼高,时有鹳雀来栖,故名鹳雀楼。这里历来是登临胜地。唐人题咏甚多,而这首五绝当推第一。这首诗与王之涣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乃自宋初《文苑英华》始。然据唐人芮挺章《国秀集》,此诗作者当为朱斌。

诗的前半写登览中苍茫壮阔的景象。诗句排空而起。“白日”,写傍山的太阳,圆而益大,明朗璀璨。映衬它的是恢恢天宇,显得气势磅礴。用一个声调永长的“依”字,更状出了太阳靠山缓缓沉下的壮丽情景,这是只有登高远望才可能得到的生动感受。天地悠悠,气象恢廓。读者的胸怀为之大开。踵继而来的壮观是滚滚东流的黄河。黄河,汹涌澎湃,不舍昼夜,黄河流域是培养出伟大中华民族的天然摇篮。黄河形象的内涵是深厚的。鹳雀楼上,事实上看不见大海,诗人却用丰富的联想加长了目力,写出了“入海流”这样声势赫赫的句子。而声调短促的“入”字与舒缓永长的“流”字配合,一仄一平,一张一弛,音情摇曳,成功地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东到大海的雄伟气势。诗句的韵律与所表现的情感水乳交融,完美地统一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短短十字,日、海、山、河,并吞万有,气象开张。写落日,绝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感触,试比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亦写落日,情调迥异。写河流,与“江河日下”的感喟正相反对,试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写大川,气象全殊。

论景象的豪迈壮阔,这两句真可以叹为观止了。读到这里,读者心中会激起一种不能自己的豪情。这种不可遏制的感情的抒发是势所必至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水到渠成的诗句,把似乎无以复加的意境又提到了一个高度。这是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精神的.表现,这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读这首诗,令人为它强烈的感情、磅礴的气势所激动,不仅赞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同时为祖国山川雄伟壮丽而自豪。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精神力量。

“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还好在它不仅表现出诗人的襟怀抱负,而且是由诗歌形象激发出来的真情实感,与前面两句诗浑融无间,从而洋溢着豪情伟魄。这种豪情伟魄,决不是靠说大话,虚张声势所能造就的。这两句诗常被人简单理解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但别忘了这哲理是寓于形象之中,饱含着丰富情感,所以激动人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情景,抒写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首句是遥望,从太阳挨近山头到完全沉落,诗人只用“依山尽”三个字,便写出了夕阳西下时的真切景象。第二句是俯瞰,与第一句相对应,描写黄河滚滚滔滔,东流入海的壮阔气势。前两句都是实写,以眼前具体景物为描写对象,“白日依山”、“黄河入海”,山色水光尽收眼底,把视野之内的景物写得充满了生气。时近黄昏,太阳落山,并不感到寂寥、冷落。看,黄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不管有多么遥远的路程,它都一刻不停地奔向大海,诗人的笔端饱和着积极向上的感情。后两句是虚写,抒发了登楼远眺时的主观感受,并从切身的体验中,揭示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之外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诗人没有直接去摹写,而是含而不露,启发读者的想象。让人们站到更高的立足点上,放开眼界去领略更加辽阔、更加壮丽的风光,去追求更新更美的境界。

我国的古典诗词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唐代的司空图说:“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与王驾评诗书》)。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和谐统一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意味隽永的意象。它包括“思”和“境”、“我”和“物”、“情”和“景”几种因素。一首诗只有思境浑然一体、物我和谐统一、情景高度交融,才能产生艺术魅力。王之涣的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就在于它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现了高瞻远瞩、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平实,但很有表现力。诗人描绘落日、晚山、黄河、大海一系列景物,只用了几个十分精当的形容词和动词,如“白”日、“黄”河,色调对比鲜明;一个“依”字,活画出了山衔落日、欲落未落的景象;一个“流”字,给诗篇平添了海涛河浪的阵阵声响……诗人正是用这些常见的字词和粗犷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尺幅千里的生活画面。

【评】

盛唐诗一如豪放词,以大视野、大角度、大字眼、大画面,构成气势恢宏的大场面。此诗正是这种盛唐之音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白日”、“黄河”、“山”、“海”等大意象构成阔大的境界,绝无婉约词的细微刻画,也无中晚唐诗的萧瑟悲哀,恰恰相反,诗人以“欲穷千里目”的高远志向,付诸“更上一层楼”的实际行为,唱出了盛唐的时代之音。

篇6:古诗《登鹳雀楼》文学赏析

古诗《登鹳雀楼》文学赏析

登鹳雀楼

唐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参考赏析一)

这首《登鹳雀楼》是历代被传诵的名篇,它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还寓含有一定的哲理。

诗极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前两句,写傍晚登楼远眺祖国山河的情景。起句描绘夕照衔山的景色。写远处连绵不断苍苍莽莽的群山之上,一轮夕阳,正金光夺目。接句叙述俯瞰大河的景象。诗人对着脚下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随着河水向远方伸展,似乎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后两句,是写诗人欲登高望远,表现了他无比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豪放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同时,也暗示了一种哲理。观赏自然景色,需登高才能望远;考虑问题或办事情,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前后融洽自然,统一和谐。前两句写景为后两句议论渲染了气势,作了铺垫;后两句使前两句的意境和主旨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读者在叹赏、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基础上,更奋发起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努力的精神。

诗中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篇7:《登鹳雀楼》古诗绝句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绝句赏析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篇8: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古诗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传世仅六首。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篇9: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篇10: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击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国**多次利用巧妙的战法与过人的勇气,给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其中不乏许多经典战例,却也夹带着很多水分甚至谎言,从断章取义到以讹传讹再到无中生有,各种来路的战果错综复杂,不仅给历史增添了荒谬,也让真正的英雄们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

这些战绩或为战时鼓舞士气而作伪,或因记忆不清而失真,或战后为“翻案”而编造,数量巨大类型庞杂。笔者无力一一举证,只能择要者辟谣,以正视听。

从击沉“出云”号说起

提到抗战时期的日本海军,驻华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在整个上世纪30年代,这艘黄浦江上最大的战舰一直是日本海军在中国横行的符号,被中国军民当做记恨万分的大目标。以至于沪语中专门有“出云舰”一词形容强大之物。

在著名的网文《六十年过去了,有谁还记得》中,“国军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被作为国府抗战的重要战果。有关“出云舰”的沉没说法颇多,有说空袭炸沉的,有说鱼雷艇偷袭击沉的,甚至还有说蛙人安放炸弹的……可是史料记载中,日本海军“出云”舰在上海期间仅受过轻伤,随后被日本海军恢复为一等巡洋舰,加装高射炮后返回日本,并在江田岛海军学校做训练舰。直到1945年7月24日,该舰才被美机炸沉。

尽管“击沉出云舰”是一个不存在的战绩,但试图击沉该舰的行动确实存在,而且空海俱全:1937年8月14日,空军第二大队11队队长龚颖澄率所属9架诺斯罗普-2E轻型轰炸机于当日上午10时10分抵吴淞江上空,轰炸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由于技术不够以及日军炮火阻拦,轰炸没有造成可见的伤害;8月19日,沈崇晦机组在作战失踪后,为提振士气民心,军方宣传沈崇晦机组驾机冲撞“出云”舰;8月25日,空军第八大队3架亨克尔He-111型轰炸机和2架马丁B-10轰炸机飞往上海轰炸狮子林、蕴藻滨一带江面敌舰时,也曾有传言“出云”舰遭到轰炸,但据日方记录,“出云”舰并未在空袭中受损。

8月14日,电雷学校快艇大队“史一〇二”、“文一七二”两艘CMB型鱼雷快艇伪装成渔船,由快艇大队副大队长安其邦率领,经太湖、松江前往黄浦江。8月16日,安其邦亲自指挥“史一〇二”艇从新龙华出发,在低速通过十六铺码头的沉船封锁线后突然加速,“用最高速率冲越所泊敌驱逐舰,傍英、法、意各外舰前进”。快艇在300米距离上向“出云”舰发射两枚鱼雷,结果一枚击中外滩日本总领馆附近的江岸,在路上炸开一段裂缝,另一枚则击中了“出云”舰外围的防护驳船。“史一〇二”艇在撤退时遭日舰射击,中弹进水后沉没在九江路外滩浦江码头附近。

如果说“击沉”虽系夸大,但“攻击”“出云”还可以算作抗战“战果”的话,笔者看到的另外几则战绩则更加混乱——在厦门胡里山炮台的介绍中,这门19世纪的火炮在1937年“击沉”日本海军“箬竹”型13号驱逐舰的战果被反复提及。但“箬竹”型驱逐舰总共只有8艘,除一艘于1932年被撞沉外,所有舰艇都在1940年以后才被击沉,子虚乌有的13号舰根本不存在。

厦门外海确实有一艘沉没的日本驱逐舰,但该舰是1945年触礁沉没的“天津风”号,与胡里山炮台的战果无关。至于这一战果的最初说法究竟是误传还是开发旅游的噱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比起上述两类战绩,网络时代产生的虚假战绩不仅更可观,其内容细节看起来也更加“翔实可信”。,人民网曾刊登一篇《中国勇士舍命击沉日本航母》的“雄文”,记述了1937年国军空军3架轻型轰炸机重创日军“龙骧”号航母的所谓“秘闻”。不过查询抗战期间国军空军的作战记录,11月11日国军空军主力正用于掩护淞沪会战**后撤,并无向敌舰发起空袭的记录;日本海军“龙骧”号航母也没有任何战损维修记录;加上文中出现诺斯罗普-2E轰炸机根本无法达到的“8000米高空”,可以认定文章所述内容完全是子虚乌有。

这些假战绩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不仅混淆了真正的历史,也给当代人了解抗战制造了巨大的障碍——在播出的电视剧《远去的飞鹰》中,甚至出现了男主角驾机对日本海军“加贺”号航母发动“神风特攻”的荒诞桥段——中国空军在抗战中的形象已经足够高大,何必要用谎言为它无谓地涂脂抹粉?

篇11:小学语文《登鹳雀楼》古诗赏析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古诗赏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相关专题 古诗登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