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为娜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为娜拉”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人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

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

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项脊轩志/归有光

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篇2: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我们看看下面吧!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配套的。为了使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曾进行了反复思考、充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一)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日常记事抒情言志,都离不开用文言形式写的诗文。对于诗文的学习、探讨,了解其做法,总结其得失,予以借鉴,甚至模仿,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代替了文言,古代文学与读者拉开了距离。阅读古代诗文,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古诗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提高审美情趣;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课本的设计必须从欣赏角度入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课本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诗文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多,自出主张,从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三)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均本着加强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赏析指导”短文与“赏析示例”对所选诗作的具体分析,起了总领和示范作用。“自主赏析”部分又提供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推荐作品”则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链接资料广泛丰富,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思考题名副其实是探究,注意多方面比较、引申、参见,能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作品肌理,不作泛泛探讨。总之,本书区别于大学讲义,也不同于一般的鉴赏读物。它力求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探究性学习同时并举。给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不限制过死;各项措施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切实的帮助,是一本富有创新精神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从殷商到清末,有三千多年历史,给后代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这笔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和散文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中国人是从刚刚学语时,就学会了背诵。从小学起,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逐年增加。同学们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许多篇章和格言警句。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这还只是初始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以求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相关知识。

篇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

与必修教材相比,其专题性更强,选文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如果沿用必修教材惯用的单篇教学模式,很难体现教材编写专题探究的意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从教与学的实际考虑,笔者以为可在各单元的专题下,相机设计几个子专题,对教材选文进行增删重组,通过对比阅读实现专题目标。

下面以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为例。

教材前言告诉我们: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每章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赏析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第三项自主赏析是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赏析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有的作品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这种运用演绎法的设计安排导之以法在先,目标比较明确,应该说是合理的,可操作性也是很强的,但是它并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实情和认知规律,学生更多的是先接触诗文作品,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再作理性的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奥妙,实际上运用的是归纳法。因而,我们仍以教材各单元的学习重点为目标,改变一种思维路径,即从具体的作品入手,将有相关点的作品整合重组为几类或几个子专题,让学生在充分赏读的基础上,探究阅读古代诗文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第一单元内容拟整合重组为三个教学单位或子专题:第一,同写爱情,蕴意相异,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屈原的《湘夫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第二,同题抒怀,同中有异,将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第三,同一诗人,不同情怀,将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第一个子专题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以爱情为题材的占有一定数量。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像同学们熟悉的《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大家还能列出一些吗?

二、初读。

要求读准字句,整体感知文本,了解基本内容。

提示:

《长恨歌》唐玄宗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此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寂寞悲伤,还都路上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伤心断肠。在切切的思念中,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上天入地,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得见贵妃,但是天上人间,此恨绵绵。

《湘夫人》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之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他幻想着与湘夫人如愿相会于建在水中央的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的庭堂,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就在他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时,却见九嶷山的众神来把自己的恋人接走,美梦惊醒,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在绝望之余,他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还是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三、赏读。分别赏读两首诗。

(一)《长恨歌》

1.边读边思:诗歌的开篇写汉皇重色思倾国,接着是怎样铺写和渲染他重色的?这样写与后面内容有什么联系?

提示:

诗歌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到尽日君王看不足,铺叙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通过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渲染了唐玄宗的重色。正是因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才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也导致了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边读边思:诗歌在写唐玄宗逃向西南的途中,是如何表现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的?

提示:

主要通过悲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萧瑟的秋风,弥漫的黄土,曲折蜿蜒的栈道,可见行程和内心的凄凉与落寞。

3.边读边思:诗歌写唐玄宗在蜀时追怀忆旧,见月伤心,闻铃肠断,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对此垂泪,并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而且在结末写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你怎样看待诗人表达的这种情感?

提示:

这些描述是饱含感情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是真诚的,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是忠贞的,他们的悲剧结局是令人同情的。全诗结尾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二)《湘夫人》

1.边读边思:诗歌的第一段写秋风落叶,鸟萃O中,罾为木上,这对全诗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

写秋风落叶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既描绘秋景,又烘托出湘君等湘夫人不至的惆怅。鸟萃O中,罾为木上,诗人是以这些反常现象起兴,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与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其所,所愿不遂,徒劳无益的意味,同时也暗示了故事将朝着悲剧性方向发展。

2.边读边思:诗歌在第三段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提示:

这样写意在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用建筑速度之快,用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的行动来表达湘君对湘夫人的欢迎,同时更见得梦醒之后的失望与痛苦。

3.边读边思:若用现代汉语翻译诗歌的最后两句该怎么说?它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态?

提示:

好事多磨,美好的时光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还是让自己放宽心胸,逍逍遥遥从容自在地慢慢地等待着吧!

这是湘君无可奈何地离开约会地点时所想,它表达了主人公自我解脱、自我安慰的旷达的心态。

四、探究。

1.搜集两首诗写作背景资料,为深入探究做准备。

提示: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时白居易任T(今陕西周至)尉。是年冬天,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有感触。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致力于讽谕诗。

●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于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是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据丁毅、方超《<长恨歌>评价管窥》记述:白居易年轻时与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下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政治上追求美政理想,人格操守上追求美德情操,文学上创作了以《离骚》为代表的美文。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曾两度蒙冤被流放,但他仍然不忘祖国安危,始终不改其眷念故国的忠贞。后因楚都郢被秦兵攻破,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湘夫人》作于诗人流放地。

●《湘夫人》和《湘君》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女水神之俗;后来以舜为湘君(湘江水神),以舜二妃(娥皇、女英)为湘夫人。

●东汉的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屈原作《九歌》,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2.探究:这两首诗同写爱情,而且都写到爱情受挫,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但是其意蕴有所不同。怎样理解这两首诗的主旨?

提示:

白居易的《长恨歌》主旨主要有三说:爱情说、讽谕说和爱情讽谕双重主题说。屈原的《湘夫人》主旨亦有三说: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说、寄托身世有所讽谏说和爱情讽谏双重主题说。当然,可能还有其他说法。根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种方法鉴赏探究,言之成理,均值得肯定。

五、小结。要求围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总结对两首诗阅读的过程,领悟探究古代诗歌意旨的方法。

第二个子专题

一、释题。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乐府题解》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鲍照的《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都是仿乐府旧题而作。

二、诵读。自由读,齐读,个体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体味语言风格。

三、赏读。将两首诗对比着赏读。

1.读一读悟一悟:两首诗句式长短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提示:

鲍照的《拟行路难》前六句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之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李白的《行路难》前八句和末二句都是七言句式,中间连用四个三言短句,十分传神地表达出进退维谷、急切不安的心态,而且透露出不甘彷徨、继续追求的内蕴。

2.读一读悟一悟:鲍照的《拟行路难》中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

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叹息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心平气和地接受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但从全诗看这明显地是运用了反讽的笔法。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达了人非木石,岂能无情,正面宣泄出自己不认命的内心世界,把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3.读一读悟一悟:两首诗同以行路难为题,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怎样的共同点?

提示:

两首诗都抒写了世路艰难、抱负难展的抑郁,通篇都充满着悲愁苦闷之情和怨愤不平之气。

4.读一读悟一悟:两首诗的结末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提示:

鲍照的《拟行路难》结末两句,前一反问,情感如火山喷涌,突然发泄,但后一句却急转直下,表达出还是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肚里,淋漓尽致表现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李白的《行路难》结末两句,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乐观与自信,对理想的坚定地追求。

四、探究。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探究两首同题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中有异的原因。

提示: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才华出众,闻名于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这就不能不形成他人生的悲剧。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他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消极遁世、委曲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的内心备遭压抑的痛苦,不满抗争但又无奈。

李白的《行路难》写于告别长安的时候,很显然对自己不被重用的遭遇感到愤慨,深感世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是内心充满浪漫主义思想的李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总是对人生乐观自信,对理想满怀信念,诗歌中不乏豪迈的情怀。

五、回读。再诵读两首诗,玩味同中有异的意蕴。

第三个子专题

一、走近陆游。

1.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立说。陆游自幼就受到家庭的爱国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宋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做过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府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86。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2.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陆游的爱国诗。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关山月》等等。

二、赏读《书愤》。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语调。

2.要求根据起、承、转、合的结构读懂各联内容。

提示:

起: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年少立志。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追怀往事。转: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感叹壮志未酬。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诸葛亮自况,自勉。

3.《书愤》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品起来,愤慨之情无处不在。要求就此赏析。

提示:

首联写自己早岁意欲收复中原的志向,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点出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回忆当年气壮山河的战斗画面,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4.再次诵读全诗,深入体味诗歌洋溢的悲壮的爱国情感。

三、对比阅读。

1.朗读陆游写于《书愤》同年的《临安春雨初霁》。

2.体味这两首诗语气语调的不同。

提示:

《书愤》严肃激愤,感怀悲壮,气势沉雄;而《临安春雨初霁》忧郁轻叹,闲适轻松,不乏诙谐的笔调。

3.品味:从两首诗起句看,诗人都含有不平之愤,但是其愤有何不同?

提示:

《书愤》之愤,悲愤中含豪壮;《临安春雨初霁》之愤,郁闷中含忧愤。

4.体会两首诗主旨的不同。

提示:

《书愤》表达的是爱国壮志,《临安春雨初霁》表达的是对官场的厌倦。

5.探究:诗人同年写作的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为何不同?

提示:

这与诗人写作的背景有关。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想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写作《书愤》时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当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心中常怀悲愤之情。

也是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朝廷召陆游到临安任以闲职,显然是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在这种心境之下,他写了《临安春雨初霁》诗作。

四、回读反思。进一步明了阅读古诗知人论世之道。

单元学习总结

要求学生根据三个子专题的学习,结合本三元赏析指导,写一篇古代诗歌赏析随笔,谈谈自己的赏析感受与体会。

单元巩固延伸训练

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与《声声慢》(寻寻觅觅),加深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的理解,形成自觉运用这两种方法赏读古诗的思维习惯。

篇4:《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作者:新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来自:三人行中学语文论坛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

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

篇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新课程由五个模块的必修课和五个系列的选修课构成。学生在前五个学段学完必修课之后,要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这五个系列中选修四到五门课程。这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以由不同的模块组成。教师和课程开发机构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开发不同课程作为其中的一个模块。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是由人教社课程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北大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共同开发的一门课程。这门课属于“诗歌与散文”系列,教材全名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校计划在高二第一学期下半段开设该课程。教学时间为7周共42学时(包括周六补课)。

一、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与课标关于“诗歌与散文”系列的规定相吻合,具体而言即是: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根据教材编写情况,我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具体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知识;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学习课文中涉及到的古代汉语知识;

3、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常见体裁和常用技巧;

4、能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5、能评价古代诗歌散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欣赏古代诗歌,要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欣赏古代散文,要学会从形象入手,抓住所记之事、所写之景,探究作者的深意和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对祖国语文、文化的感情;

2、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3、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二、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赏析

指导

与示例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长恨歌   2课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春江花月夜  3课时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将进酒 1课时

自主

赏析

蜀相、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1课时

行路难、拟行路难 1课时

湘夫人 1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1课时

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

菩萨蛮 1课时

李凭箜篌引 1课时

阁夜、虞美人

苏幕遮、浪淘沙

1课时

推荐

作品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  夜中不能寐

白日沦西河   点拨1课时

积雨辋川庄作

归嵩山作 夜归鹿门歌

赠孟浩然、解闷十二首

1课时

新城道中  杨州慢、

长相思 1课时

国殇、菩萨蛮(温庭筠)

1课时

燕歌行、高祖还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 1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无论是诗歌和散文,背景知识(包括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历史背景、思想背景)都是教学的重点,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点透。语文无非是积累,而这些背景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同等重要。同时,背景知识,又是解读诗文的钥匙。

2、要特别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要以积累语言,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为终极目标。

3、要把思想内容的基本问题讲清、讲透,务必使学生在学完一首诗、一篇散文之后,对作品的基本思情感有清晰的认识。避免过深、过偏的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可以将多种看法提供给学生,做开放性的解读,避免挂一漏万,避免限制学生思维。

4、要发挥朗读、背诵的作用。充分利用早读、晚自习和课堂时间,加强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感知,加强对所学知识尤其是文章本身的积累。

5、要适当做练习,尤其是要选择比较简单、典型的高考题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效的训练。

篇6: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配套的。为了使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曾进行了反复思考、充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一) 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日常记事抒情言志,都离不开用文言形式写的诗文。对于诗文的学习、探讨,了解其做法,总结其得失,予以借鉴,甚至模仿,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代替了文言,古代文学与读者拉开了距离。阅读古代诗文,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古诗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提高审美情趣;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课本的设计必须从欣赏角度入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课本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诗文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多,自出主张,从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三)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均本着加强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

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赏析指导”短文与“赏析示例”对所选诗作的具体分析,起了总领和示范作用。“自主赏析”部分又提供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推荐作品”则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链接资料广泛丰富,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思考题名副其实是探究,注意多方面比较、引申、参见,能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作品肌理,不作泛泛探讨。

总之,本书区别于大学讲义,也不同于一般的鉴赏读物。它力求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探究性学习同时并举。给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不限制过死;各项措施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切实的帮助,是一本富有创新精神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二、教材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从殷商到清末,有三千多年历史,给后代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这笔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和散文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中国人是从刚刚学语时,就学会了背诵。从小学起,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逐年增加。同学们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许多篇章和格言警句。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这还只是初始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以求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相关知识。

这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为了适应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它着重从鉴赏这一角度引导阅读古诗文。让同学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全书共六章,诗歌、散文各三章。诗和文后面分别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这样,将诗、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认识诗歌和散文各自的文体特征,掌握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文学史知识介绍,能将已学过的作家作品贯串起来,获得对古代诗歌和散文发展概况的大致了解。

对于诗歌、散文,历代鉴赏和研究的成果很多,但相当分散。单是鉴赏,就有许多名目。这本教材,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跟两种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在具体步骤上,每单元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单元所提出的鉴赏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每个单元各举一篇诗歌或者散文为例,从该单元所强调的鉴赏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第三、四项是围绕这一单元的中心,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学生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有的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三、欣赏要点与教学建议

这本教科书从欣赏的角度展开对古诗文的学习。就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而言,可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注重语感。阅读作品,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优秀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对于古诗文,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之中。

(二)展开想象。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三)深入体验。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者感情爱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幸福与痛苦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使文学作品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四)力求领悟。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那么,领悟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以上是欣赏的主要环节和要点,至于具体教学步骤的安排,我们有以下一些建议:

每单元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将整本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对赏析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从而可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

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单元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因为学生经过了高中的必修课阅读,对诗文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研读赏析示例,也可以先不去阅读示例,由学生自己作一番赏析,然后将自己的赏析和示例作一比较,并由教师加以评说,这样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三项是“自主赏析”,自主赏析作品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有的作品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这一项类似于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不同的是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自主阅读课文,可先尝试着由学生自己将疑难与感悟写出来,再接着阅读“探究・讨论”的题目,作一番深层次的理解,当然不是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也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或设置讨论区,将某一作品探究上升到研究领域。

第四项是“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后阅读。同学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将每一单元提供的角度加以运用,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推荐的作品也是有限的,同学们可以拓展到课外,自己多去寻找佳作名篇进行阅读。

教师可引导和安排同学多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阅读交流,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和质疑在班级里交流;鉴赏研究,可设置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题目。古代诗歌部分,可就一些常见的意象、主题进行讨论研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与当地有关的名篇或著名作家,展开实地考察和讨论研究。总之,可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同学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文,有许多名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学们阅读多了,对古代诗文就会减少畏难情绪,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在自主阅读中吸取古代诗文的思想和艺术营养。

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这本教材的“赏析指导”、“赏析示例”,以及课文后的“探究・讨论”题目,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

兴趣,而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文学作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教材在一个单元之中列举一些作品,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这一单元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在具体阅读和在今后的理解运用中,完全可以引入另外一些角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一些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理解时不必限制过死,通过自主探究,可以有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

愿这本教材能够做教师和学生的好朋友,能够在高中学生和古代优秀的诗文的名作、名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大家既感到有浓厚的兴味,又有探胜取宝的眼光和方法,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中国古代名家、名作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使自己的思想情操、鉴赏能力和语言素养都能大大提高。

篇7: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分析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下面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分析,请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分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一、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  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三、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1. 建功立业的渴望2. 保家卫国的决心3. 报国无门的悲伤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1. 羁旅思乡之情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3. 边塞思乡之情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 昔盛今衰的感慨3. 借古讽今的情怀4. 青春易逝的感伤5. 仕途失意的苦闷6. 告慰平生的喜悦

四、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二)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三) 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四)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 答题步骤: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五)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① 解释词义。

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篇8:《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

《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拟行路难》(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边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斗数。

篇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荟萃

学号 姓名 成绩

1、送者未及返,。(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2、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3、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

4、骊宫高处入青云,(白居易《长恨歌》)

5、霾两轮兮絷四马,。,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6、,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7、君王掩面救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8、世味年来薄似纱,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蜀江水碧蜀山青,(白居易《长恨歌》)

11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12、带长剑兮挟秦弓,诚既勇兮又以!(屈原《国殇》)

13、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 。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西宫南苑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15、(屈原《湘夫人》)

16、矮纸斜行闲作草,。素衣莫起风尘叹,(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7、)

18、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长恨歌》)

19、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

20、(白居易《长恨歌》)

21、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

22、(李白《行路难》)

23、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24、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5、捐余袂兮江中,(屈原《湘夫人》)

2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7、时不可兮骤得,(屈原《湘夫人》)

28、(白居易《长恨歌》)

29、过春风十里,,犹厌言兵。渐黄昏,(姜夔《扬州慢》)

30、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

31、欲渡黄河冰塞川,。闲来垂犯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

32、(屈原《湘夫人》)

33、丞相祠堂何处寻?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4、(白居易《长恨歌》)

35、,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6、(白居易《长恨歌》)

37、(屈原《湘夫人》)

38、春风桃李花开夜,(白居易《长恨歌》)

39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40、白日沦西河,(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4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鲍照《拟行路难》)

42、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一剪梅》)

43、,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4、迟迟钟鼓初长夜,(白居易《长恨歌》)

45。日月掷人去,(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46、)

47、主人何为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48、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49、此时相望不相闻,。鸿雁长飞光不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0、古亦有山川,(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51、峨嵋山下少人行,(白居易《长恨歌》)

52、鹿门月照开烟树,。,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3、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4、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长相思》)

55、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6、上穷碧落下黄泉,(白居易《长恨歌》)

57、北,(杜甫《登岳阳楼》)

58、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韦庄《菩萨蛮》)

59,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60,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1、世间行乐亦如此,。?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2,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63、黄埃散漫风萧索,(白居易《长恨歌》)

64、(杜甫《旅夜书怀》)

65(纳兰性德《长相思》)

66、(白居易《长恨歌》)

6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_________,

68、昆山玉碎凤凰叫,十二门前融冷光,。(李贺《李凭箜篌引》)

69、,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李白《将进酒》)

70、铁衣远戍辛勤久,少妇城南欲断(高适《燕歌行》)

71、岁暮阴阳催短景,。五更鼓角生悲壮,(杜甫《阁夜》)

72、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3、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74、归来池苑皆依旧,(白居易《长恨歌》)

75、开琼筵以坐花,。不有佳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76、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

77,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8、汉家烟尘在东北,。男儿本自重横行,(高适《燕歌行》)

79、《忆江南(其二)》)

80、野哭千家闻战伐,卧龙跃马终黄土,(杜甫《阁夜》)

81、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

82、相看白刃血纷纷,?,至今犹

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83、,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84、(温庭筠《菩萨蛮》)

85、?(杜牧《阿房宫赋》)

86,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87、帝子降兮北渚,(屈原《湘夫人》)

88、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89、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

90、,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

91、杜郎俊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姜夔《扬州慢》)

92,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93、群季俊秀,转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94、,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95、,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96、吴酒一杯春竹叶,(白居易《忆江南(其三)》)

97、以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

98,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99、。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100、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补充:

阿房宫赋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还有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篇10: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思路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思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配套的。为了使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曾进行了反复思考、充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一)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日常记事抒情言志,都离不开用文言形式写的诗文。对于诗文的学习、探讨,了解其做法,总结其得失,予以借鉴,甚至模仿,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代替了文言,古代文学与读者拉开了距离。阅读古代诗文,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古诗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提高审美情趣;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课本的设计必须从欣赏角度入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课本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诗文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多,自出主张,从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三)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均本着加强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赏析指导”短文与“赏析示例”对所选诗作的具体分析,起了总领和示范作用。“自主赏析”部分又提供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推荐作品”则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链接资料广泛丰富,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思考题名副其实是探究,注意多方面比较、引申、参见,能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作品肌理,不作泛泛探讨。总之,本书区别于大学讲义,也不同于一般的鉴赏读物。它力求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探究性学习同时并举。给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不限制过死;各项措施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切实的帮助,是一本富有创新精神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从殷商到清末,有三千多年历史,给后代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这笔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和散文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中国人是从刚刚学语时,就学会了背诵。从小学起,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逐年增加。同学们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许多篇章和格言警句。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这还只是初始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以求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相关知识。

篇11: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1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1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1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课时安排:5课时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 一、读讲 (一)以意逆志 1、导入: 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闺意献张水部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v  选择:A爱情诗  B闺怨诗  C行卷诗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v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     (2)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2、导读: 那么,何文焕的批评恰当吗?他的批评表现了什么道理?请认真阅读课文“赏析指导”的“以意逆志”部分,并勾画要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3、答问和讲析: 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呢? 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认为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4、课堂活动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说梦话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二)知人论世 1、导读:不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甚至是曲解诗意,除了不能“以意逆志”(即不能整体把握、不能由表及里)这个原因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请阅读“欣赏指导”的“知人论世”部分。 2、问答: (1)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 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3、活动: (1)同作者比较: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之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五、之六。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同题材比较:送别诗或边塞诗 请学生具体说明。 活动要点:以竞赛方式来激励学生。 二、课后作业: 阅读“赏析示例”部分,谈谈你对《长恨歌》主旨的理解:本诗是爱情诗还是讽喻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赏析示例”部分,找到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读解分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读一读 1、诵读《长恨歌》全诗。 2、阅读赏析文字。 (1)找出表达作者的观点的句子。 (2)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观点的。 A、分析作品。按诗歌内容来分析和判断。结构、诗句、内容。 第一部分(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重要的句子: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总写杨贵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所以当安禄山一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 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兵变,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 “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 “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 重要的句子: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死于兵变,亦即民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描写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 重要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寻寻觅觅)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仙人永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 B、结合背景。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巨大的社会动荡,这个大的背景,使李杨爱情的悲剧结局有了一个可以供人思考和联系的对象。再加上二人的身份特殊,这样的社会**,就必然成为我们考虑的主要依据。 二、想一想:  1、标题是“长恨歌”,“恨”什么? 2、理解诗歌主题。 (1)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唐代的绝世佳人杨玉环降生于西蜀。之后,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而为其姿质丰艳,倩盼警颖,举止闲冶所倾倒,立即度为女道士,居住太真宫。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帝王与后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既是那么哀艳动人,而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 (2)大约杨玄琰在女儿几岁时便死于蜀州,故史称“妃早孤”。叔父河南府(河南洛阳)士曹杨玄敫收养了玉环。她在这新的环境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七岁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被选为玄宗皇帝之子寿王的妃子。命运的安排特别巧妙,玉环终因“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又成了玄宗的贵妃,得到了创立盛唐基业的一代帝王的真正的爱情。唐玄宗由政治修明变为昏庸荒淫,唐王朝由盛世转入衰败,安史之乱的战火蔓延,皇室入蜀逃难,这一切的社会重大责任,如果都由杨贵妃来承担,未免是过于夸张而且非常不公允了。杨贵妃不具备武则天那样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品质,她仅象一般女人那样追求爱情和虚荣,努力享受人生的幸福。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皇室一行避难入蜀,途经马嵬驿时,六军不发,虽然太监高力士说“贵妃诚无罪”,然形势所逼,玄宗只得命高力士于佛堂缢杀贵妃。 (3)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以汉代唐,其它地名、人名都是实的。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离马嵬兵变、玉环缢死正好五十年,诗人正任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

篇1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蜀相》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蜀相》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背诵全诗,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意旨, 方法与过程: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探究诗歌意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寄托他的雄伟抱负,他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抒发他的忧国深情,他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寄寓他的愤世感慨。他就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蜀相》一起走入他的精神世界,领略这位伟大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朗读成诵 感知文本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节奏、学习朗诵技巧) 2、自由模仿读(明确基调) 3、小组交流读 4、示范读(学生评点,教师指导) 5、表演读 6、自由读(争取背诵) 7、个人背诵表演 8、学生齐背 三、合作探究 解读文本 (一)学生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分小组探究,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1、此诗为咏怀古迹诗,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诸葛亮哪些方面内容?抒发诗人何种情感?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英雄”是否包括诗人?如果包括,诗人为何“泪满襟”? 讨论形成答案后,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演答案。 小组互相点评答案,教师引导总结,得出主旨及探究主旨的方法: 情感:赞颂、惋惜、苦痛 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明确答案要点: 1、以“蜀相”为题点名写作对象,主旨是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以“蜀相”为题,更能体现这种情感。 2、①祠庙冷清寂寥,诗人对英雄业绩被人遗忘感叹,对忧国忧民的济世英才,难得的感慨。体现一种寂寞感伤情绪。 ②更突出诸葛亮的.敬仰,春色美好,鸟音动听,诗人无心欣赏,无心倾听,“伤心人别有怀抱”一心道思诸葛亮,(抓关键文辞“自”“空”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的“以意逆志”方法)。 3、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宏伟业绩,报国忠心,表现诗人对诸葛亮歌颂、仰慕。 4、“英雄”指壮志未酬,遗恨终身的仁人志士,包括诗人,“泪满襟”的原因: ①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惋惜。 ②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所感动。 ③壮志难酬的苦痛。 (二)学生自主质疑,学生合作解疑 四、个性感悟,走出文本 读了《蜀相》,你对杜甫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理想,他的忧思,他与他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矛盾,都会使你心潮难平,假如1200多年前的杜甫能听到今天你的声音,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请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学生朗读自己的文字,学生相互点评。 五、结束语: 如果把人比作诗,杜甫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爱国诗; 如果把人比作画,杜甫就是一幅色彩瑰丽的中国画; 如果把人比作歌,杜甫就是一曲情感炽烈的民族谣; 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都深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让我们记住杜甫这个伟大的名字,记住这个伟大的灵魂。   教学后记: